第205章 歪理邪说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秦浩明此举,令虎大威心情及其复杂。
  不可否认,随着驱逐建奴寇边成功以及连战连捷,天雄军内部上下大小将校对秦浩明都有好感,同时也令他威望剧增。
  他想有番作为的心思虎大威也完全理解,但想凭一己之力改变大明数百年来的顽疾,却未免有些天真和不可量力。
  天雄军只是宣府镇边军中的一部分而已。
  毫不夸张的说,虎大威觉得秦浩明在自寻死路。
  他在一镇搞清查吃空饷,得罪一镇将校。一省搞,得罪一省。若是推广到全大明,必将遭天下武官联合抵制,万劫不复矣。
  无它,损害到天下所有武将利益尔!
  “大家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别停下,本督听听虎总兵之言。”
  秦浩明气定神闲地朝其他两桌挥挥手说道,自己则坐回将帅云集的主桌。
  “秦督有所不知,吃空饷既有利益的原因,更有现实中的无奈。”
  虎大威敬了秦浩明一杯酒,长叹一声说道。
  “打个比方,末将如果有一万将士,每名士卒每日粮饷银一分,粮一升。
  照此计算,万余人每日的粮饷就是银百两,粮一石,每年共需银四万两,粮四万石。
  定饷是这么多,粮饷本应一季一发,每季发银一万两,粮一万石。
  可朝廷不但在时间上拖长,变为半年一发或一年一发,其中更是直接少发一半。
  而且发的一万两中只有五千两是白银,其余都是宝钞。秦督您也知道,那宝钞根本无人肯收,等同于废纸一张!
  可这还不是最大问题,那粮食呢?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粮食总不能少发吧?
  哪知粮食欠得更多!”
  虎大威摇头再次叹道:“每半年才送来三千石,若真有一万人,相当于每人每天才分得不到二两口粮,那岂不是全都都要饿死?
  故而,众将也是没有办法,正好兵员不足,就仍按定员报上去。
  如此一来,虽然朝廷拖欠粮饷,但吃粮的人没那么多了,两下一扯平,日子倒还能凑合着能过!”
  高,实在是高啊!吃空饷还能这般解释,听着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秦浩明认真的盯着虎大威,这个粗犷的汉子竟然有此水准,一番歪理说得如此理直气壮。
  不服不行啊,客观主观皆有说到,也不否认存在利益问题。
  若不是自己知道其中真实情况,委实会赞同认可也说不定?
  “天子信赖卢督,故而同其它友军相比,此种情况宣府镇会好上许多。
  近一周时间,本督已经清查过兵饷粮食等情况,心里有数。”
  伸手阻挡急欲分辨的虎大威,秦浩明继续说道:“当然,我军吃空饷的数额也较其它军队少。
  但是,尔等身为将官,可有考虑过那些皆苦于饥馑,迫于贪残,不能聊生,逃亡相踵的普通将士们?”
  秦浩明目无表情沉声对一桌的将官说道。
  歪理之所以说是歪理,就是说在偷换概念。粗听有理,但经不起推敲。
  虎大威立场不同,代表将官的利益,如此说自然有几分道理。
  可是普通的将士呢?
  因没有说话权,就这样被人忽略,成为文武百官口中的刁民,何其可悲!
  可军官们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他们想着法子向朝廷虚报士兵数。
  吃空饷,即军中本无此士兵,但花名册上还有名字,上面照册发饷,钱都进了武将的腰包。
  为了多“空饷”,一方面,军官向朝廷虚报兵数。
  另一方面,军官并不阻止士兵逃亡,反引以为利,有时故意惩罚士兵,逼他们逃跑。这样既可贪污军饷,又可向逃亡士兵索取贿赂。
  在这样的苦役盘剥之下,士兵们较好的出路就是逃亡。
  不逃不行啊,军官除了贪占财物,还贪占士兵,把士兵当成私人劳动工具比比皆是,在当时叫占役。
  这些被军官占役的士兵拿不到一分钱劳动报酬,跟家奴无二,不听差使,还会遭凌虐暴打。
  搞得军人不像军人,农夫不像农夫,市井不像市井。
  军人干了太多与军队无关的话,影响了军人的军事训练,没有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上了战场怎么打得了胜仗?
  再说了,既然当兵是干农活,而且还是无偿地干,如此劳累,那还不如不当兵。
  在家干农活,干多干少总归自己,所以,士兵逃跑、脱籍很多。
  “都司卫所将官贪贿差放,有征办需索加倍,或包纳月钱,纵放买卖。
  或以供应上官为名,勒除月粮,或指差操刻减布花。
  朝廷发给士兵的军饷,将官皆要雁过拔毛,有时候毛拔掉一半还不止,士兵都快成裸雁了,穷困得跟叫化子似的。
  前日本督单独巡查关锁,发现边军士兵多有衣不遮体,食不饱口,疲损羸弱,形容枯槁,委实让人心酸呐。
  诸位可有想过,叫化子将士们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了,还能保得了大明?
  笑话!”
  秦浩明不怒自威,语轻意重,让桌上部分将领面有愧色。
  “当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此举毕竟有损诸位兄弟的利益,不强求,毕竟本督也不会在宣府镇久呆不是?
  诸位回去考虑清楚,愿意不吃空饷拿足额的,私下跟本督说一声即可。
  来来来,走一个,不管愿不愿意,情谊不变!”
  秦浩明语重心长说完该说的,临到末尾,又大呼小叫闹腾起来。
  也只有他,既有年龄上的优势,又有赫赫功名在身,嬉笑怒骂皆可,而无丝毫违和之感。
  只不过他说得轻巧,不影响情谊,桌上众将可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委实难以抉择。
  不能久呆宣府不假,可随人不知他和卢督的关系?
  恐怕说是弟子或者一手提携都是轻的,没见卢督对他基本言听必从,呵护有加?
  一方是的财物受损,一方是私谊受损,如何抉择?
  果真是鱼和熊掌始终难以兼得也!
  在场的俱是精明人物,不说他和卢督关系,便是秦浩明自己,崇祯皇帝让他暂代几省总督之职,今后又岂能不加以重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