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7章 拖垮英国

  在英国人的印象当中,欧洲人绝对是至高无上的,其他人中可有可无,但问题现在这个情况,德国人拿着华夏人的武器,在英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的进攻,你们根本就管不了这样的事情,如果你们真的有实力的话,早就应该抵挡住德国的进攻了,但很遗憾的是你们并没有做到,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那有些事情也就没办法谈了,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德国人已经推进到大本钟的下面,而且阻拦了英国人的爆破行动,英国人原本准备爆破大笨钟,但现在德国人把自己的国旗插在了上面,十几架英国飞机准备撞他这个地方,为的也是保证大英帝国的尊严,可惜现在这个尊严应该是保不住了。
  但很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成功,德国人在周围安置了十几架战斗机等的就是他们,再加上德国的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早就已经安在周围了,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够让你们发生呢?如果我们拿到的是一片废墟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呢?当年进入巴黎的时候,法国人宣布巴黎为不设防的城市,英国人的抵抗思想很明显比法国人要强一些,主要也是因为法国人过于浪漫的原因,但英国人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德国人只能是使出自己的浑身力气,保卫着英国的一个建筑物,不至于让他被炸塌了,这也算是德国人在伦敦的一个象征。
  德国人为什么非常执着于这件事情了?就是历史上被英国人给欺负怕了,英国人在欧洲大陆的政策上,经常采取了一件事情,就是实行均衡制度,谁要是强大了的话,他就会去制裁谁,当年拿破仑强大的时候,英国人就联合普鲁士和其他的一些国家,对拿破仑进行制裁,可要是拿破仑下去之后呢,英国人就开始制裁俄国,反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所有的好处都是英国人拿了,尤其是在第1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吃了一个巨大的亏,暂时还没有办法去报复美国,但对于英国这个近在咫尺的敌人,而且现在又登上了英伦三岛,如果要是不对他们做点什么的话,内心当中可是不舒服的。
  在第1次大战之前的时候,英国和德国就进行了海军竞赛,那个时候德国人只要制造一艘无畏级战列舰,那么英国人就要制造两艘,而且这个比例要一直这么下去,当时英国人有殖民地的支持,德国人有什么呢?英国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军备竞赛,就是想着在经济上拖垮德国,可笑的是当时德国人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竟然就跟英国人在这条线上跑下去了,等他们想要刹车的时候,德国人才发现他们没有办法刹车了,事实上就是德国人在抵抗其他的列强,第1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凭着一己之力,跟欧洲各国列强打了那么长时间,都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实力了。
  在连续一天的进攻当中,德国人又推进了100多米,现在已经只能是这样来计算了,就算德国人的进攻再怎么猛烈,也没有办法推进的太快,英国人已经实行了焦土政策,在进攻的路线上,几乎已经是坚壁清野了,而且每一个英国人都开始抵抗,包括妇女和小孩在内,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够干得出来,这一切并没有把顾大师他们给感动了,因为这些人都非常清楚,当年我们华夏也是这么做的,你们英国人当初扮演的是一个侵略者的角色,现在只能说是你们得到了报应,难道还要我们在旁边给你们帮助吗?
  就在第2天清晨的时候,海面上传来了一个让人窒息的消息,不明国籍的潜艇击毁了美国人的两艘商船,从照片上来看,这两艘商船上面携带着应该是武器弹药,所以在海面上发生了多次爆炸,英国人的希望就这样被击碎了,德国产品这个时候也可以松一口气了,所以说美国人还有其他的商船,但只要是击沉一艘商船,英国人获得补给品的几率就会下降很多,咱们胜利的几率也就能够提升很多,所以不管英国人如何的玩,这次都到了弹尽绝粮的时候了,要么跟华夏人签订协议,要么就放弃英格兰,把所有的人和军队撤退到其他地区,慢慢的跟德国打持久战。
  现在的伦敦城,已经无所谓什么防线不防线的了,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是战场,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抵抗德国人的场所,所有的英国人都已经被号召起来,拿起他们身旁所有的武器,朝着侵略者发动进攻,这样的确给德国军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不过德国军队也可以进行无差别的攻击了,既然连你们的儿童都能够杀伤我们的士兵,那也就无所谓什么准则了,德国的轰炸机开始24小时轰鸣,对整个城市进行不间断的轰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英国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获得了一点恢复,小胡子希望用这样的办法让英国人屈服,用炸弹让所有的英国人知道它的厉害。
  李二虎这个时候如果提醒一句的话,德国空军很有可能会立刻反应过来,他们不应该对这个城市轰炸,最终也只能是把这个城市炸成废墟,还是应该保持原来的作战方针,尽量绞杀英国的工业生产力,但是李二虎并没有提醒他们,现在的英国已经够惨了,李二虎不能够让英国太惨了,如果要是这样的话,美国人就失去了进攻欧洲的前沿阵地,万一要是美国人不参与欧洲的战争,那么华夏还是没有一点崛起的机会,美国人会把这个世界封锁的死死了,现在得给美国人留下一线希望,他们才能继续的给英国输血,要知道这可都是美国的血液,战争打得时间越长,美国的实力下降的就越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