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舆论控制

  俗话说问道于盲,李煜今天是问风俗业于太监。
  “倒是我糊涂了,那你对此地茶馆酒楼可熟悉?”
  “回六郎,这个小的真不知道,刚到武昌千头万绪,实在没功夫去这些地方,六郎如有兴致,小的在武昌县衙门里倒是认识两个师爷,他们是地头蛇,对此甚是熟稔……”
  “这样啊,嗯,你一会让他们来见我,另外,本王可不是你想的那样!”
  “哪是那样?”冯如松笑着追问一句,潘诚厚私下和他说过,这位大王脾气甚好,主仆之分不明显,对这些下人都挺客气。
  “总之不是你想的那样!,快下去把”
  “是”
  ……
  几天后,武昌城楼上挂出一溜儿鲜血淋漓的脑袋来,旁边还贴了文书布告,有衙役负责朗读解释,这些脑袋的主人都是私通敌国之辈。
  一时间,不免有几个吃斋念佛之辈开始窃窃私语,意思是如此手段未免太过残忍,菩萨都看不下的。
  进而又惹来一班腐儒跟着起哄,说什么君子当以仁治天下,博爱于民方为正道,盛世之中行此修罗手段实在有违圣人所述忠恕之道。
  于是双方越瞧彼此越对眼,就在这告示下说的唾沫横飞。
  果然有喜欢看热闹的传统,他们几个占据了城门一角大鸣大放起来,很快周围便围上一圈人。
  他们见有人听众,嗓门便不自觉不自觉的加大几分,仿佛成了朝中叱咤风云的重臣,又仿佛书院中精通经意的宿儒。
  然而,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响起。
  “哎,别说咱这大唐,咱这武昌城里还真有不识好歹的啊!”
  “是啊,是啊,岂止是不识好歹,简直是狼心狗肺,香臭不分。”
  “还是兄台说的准,香臭不分,狼心狗肺,啧啧,跑到城门口妖言惑众!”
  老佛婆和腐儒们正因为自己身边围了一大圈人而沾沾自喜,听到这些刺耳的话自然勃然大怒。
  摇头晃脑查阅一番后,发现是人堆中有两个青年后生在一搭一唱,一唱一和。
  “小辈大胆!”
  这腐儒叫韩全,是附近的一个私塾先生,早年有个秀才功名,人不坏就是读书读坏了脑子。
  眼看有人拽咧子骂自己,怎么吞的下这口气?
  然而那俩后生对韩全的怒吼置若罔闻,仿佛一个字都没听到,依然继续着他们自己的节奏。
  “兄弟啊,你且说说什么叫狼心狗肺,什么叫香臭不分。”
  “这个倒也简单,大家都是吃五谷长大的,做事情要讲个良心,眼下圣人把这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米价低贱,起码人人都能吃饱饭是吧。”
  “是啊,是啊,有时候还能吃到点肉”
  “可不看看天下其它地方,别的不说北边伪汉,就是活地狱,你杀我我杀你,把农民都杀光,只剩下丘八,没人种地,白米得上百钱一斗!”
  “什么!”
  “那么贵?”
  “不可能吧!”
  围观人群纷纷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
  毕竟在南唐一斗米最贵也就十个钱,便宜点的7钱便能买到。
  “哼,去看看就知道了,过了黄河你们就知道什么叫十室九空什么骸骨盈野。好吧,不说这些个虚,大伙自己想想,烈祖继位以来,从北边跑过来多少世家,都是居家迁移的!”
  “哎,老兄说的有理,我想想啊,韩熙载一族,孙晟是一族,常梦锡也是一族,皇甫晖一族,还有好几个节度使也是居家归附。”
  “正是,可你再想想,又有多少我大唐人家跑到北边去的?除了作奸犯科的混子以外?”
  “所以,哪儿好,哪儿不好,不就是一眼就能看出来了么?这些人当细作,把大唐的消息为了几个钱就卖给外国之人,你说可恨不可恨,你伪汉要是占领了咱这花花江山,还有咱的好日子过?米面肯定都运走,让咱啃野菜皮去!”
  “哎呦,老哥你说的真是,这帮混球活该被斩了脑袋,否则咱这日子可没法过,可就是这样还有人替他们说话。”
  “是啊,所以是脏心烂肺,香臭不分,这路人咱也别理他们,一会报与县尊去,让县尊把他们拘起来,也别关牢里,那样还得费大唐的米梁去养他,索性扔到黄河北边去就好,他们不是要仁义嘛,和伪汉的伪君讲去啊,没准还能封个仙姑,国师什么的!”
  “哈哈哈哈哈”
  人群中暴发出哄堂大笑。
  这俩后生不但容貌俊俏,嘴也了得,几句话说到大家心里去了。
  其实对老百姓而言,城门楼子上挂几个脑袋,挂谁的脑袋都不是个事儿,只要不是自己的脑袋挂上去,那天大的事情也就是个饭后谈资。
  华夏老百姓好糊弄的很,只要有粮吃就懒得闹事,如果闲暇时能吃到几块肉,那可是要高呼万岁了。
  可反过来谁要不让他们吃饭,这就是不共戴天之敌了。
  俩后生说的挺明白,这这几个死鬼就是把朝廷机要卖给伪汉,真要打起来,咱大唐关隘道路伪汉国了如指掌,这群牲口是穷惯了,跑到大唐来还不大抢特抢?
  于是不少人便跟着起哄“对对,送他们去伪汉,送他们去伪汉”
  “就是,就是,过着好日子不但不思感恩,还帮着外人,真是”
  “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了”
  众人议论纷纷,更让这韩全羞愧难当,急急掩面而去。
  这时有人上前搭讪这两个后生,“二位看着有点面生啊,好像不是附近的人”
  “确实,我是城西头春来茶馆说书的”
  “我是城东头,禅林寺做俗讲的,今天正好出城办点事。”
  “原来如此……”
  这样的事情在每个城门附近都有发生,连带着大点的茶馆里都是这样。
  这自然是李煜安排的,这次西行,他特地把俞签和郭刚德等人带上。
  这俩人现在是江宁城一等一的风头人物,每天都在茶馆驻场,来听他们的茶客络绎不绝。
  而他们也确实有天赋,经常把李煜要求的消息夹杂在日常演出中放出,让老百姓在无形间受到影响。
  当然他们也会面临着问题,比如会有人公然抬杠,这些人多半身后还有点势力,比如各个王府的下人。
  郭俞二人针对不同的挑衅者,也有不同的应对的方式。
  总之在打嘴仗上面,二人联手简直是打遍江宁无敌手。
  李煜某次私访时无意间听到,顿时大为惊叹,觉得这等人才可不能埋没。
  这年头,没收音机没网络,茶馆和庙宇的说书、俗讲,就是老百姓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
  作为穿越者李煜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南唐的老百姓差不多有这个时代最好的生活,但很多人却并没有家国意识,这听起来非常扯淡,但却是现实。
  主要是杨行密建立吴国,到李昪和平篡位,几十年间,基本没有大的战争。
  老百姓们承平日久,对和平和相对富足也就觉得是理所当然。
  殊不知,此刻伪汉已经是民不聊生,而南汉,呃,主要是读书人的丁丁不聊生。
  总之李煜觉得要让南唐百姓意识到自己过的是好日子,这才能对皇室对国家效忠。
  于是一方面要求李景逷周围的那些商人,在出国做生意的时候,都要带上几个读书人随员,钱财由德昌宫供应,这些人的作用就是详细记录所到国家的一切。
  整理成册后,上缴澄心堂,由李煜派人逐页审核,分类。
  有价值的情报资料会被归类整理。
  原本是要那些商人记录他国的风土人情,城防工事,兵力部署。
  现在有添加了一条,要注意搜集他国的民间疾苦。
  那些记载这伪汉民生艰苦,冤案横行的册页,则命人誊抄整理后,重新集结成册,找史虚白或者礼部的中级官员做个叙,让澄心堂的木刻工坊刊印出版,美其名曰采风记录。
  读书人向来有立功立德立言的志向和要求,这些人多半是秀才或者童生,没有一技之长,眼下忽然有人供吃喝,还帮着出书!
  虽然去国外有点危险,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就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事情。
  一时间,江宁城这些落魄秀才都聚集到李景逷和澄心堂的周围。
  而这些印刷出来的一本本的采风记录,倒也卖得不错,南唐识字率高有闲钱的人也多,没事买本看看领略一下外国风情也是好的。
  再有就是郭刚德和俞签这等人,经常从这些书里找寻创作源泉。
  这让他们在茶馆里也能做到常演常新
  当然这些书的内容也多有太监开会-无ji之谈的感觉。
  虽然没有说什么伪汉皇帝生食人肉,马楚皇帝必以人心肝下酒这种段子。
  李煜作为穿越者,自然是深谙造谣的精妙之处,核心要义在于-看上去像是真的,然而借着众口铄金让事情越传越玄乎,那么在这个谣言的传播演变过程中,不管是识字的高智分子,还是不认字的愚夫愚妇都能各取所需。
  比如说伪汉骸骨盈野,这话没错,但那是朱温和石敬瑭的时候,这么些年过去了,北地老百姓虽然惨但还不至于那么惨。
  斗米百钱也不是虚言,但那是在特定的荒年,平时也就五六十钱。
  另外就是,往下三路方面发展,比如伪汉的太医到处搜罗虎鞭鹿鞭,导致北地的虎鞭比同等重量的黄金都贵。
  但收罗的原因则闭口不谈,或者在书里加一句,不知何故。
  可太医张罗这玩意,还能为谁?
  人民群众都不傻,或者说碰到下三路的事情,脑子都特别好使。
  很快刘承祐阳痿的故事,就在南唐不胫而走。
  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刘承祐不但阳痿,而且阳痿还导致了变态,不喜欢女人了,整天和史弘肇,杨邠,冯道腻在一块儿。
  可怜冯道都七老八十了,还被这么编排,不知道他听到这些传言的时候会不会当场脑溢血。
  再比如,刘长是为了以绝那些读书人的后患才下令只有太监才能做官,可在某本册子里却叵测的写到,刘长似乎不喜欢妇女,随后又点了点南汉这两万多太监官员……
  顿时南唐百姓都一个机灵“我大唐不容易啊,南北两国都有龙阳之好,就我大唐正常,这要是万一他们打过来了……”,一时间民心大为可用。
  这些小动作和技巧,他都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郭俞二人,这俩人当时听得如痴如醉。
  而且李煜还告诉他们,这手用到他们的相声里去,效果肯定好。
  两人一试之下,果然是妙用无穷。
  随后,这些说书的,俗讲的,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团社,每隔十天半个月,聚会一次,交流信息交流心得,所以眼下李煜对江宁城内人心的指挥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他想让老百姓议论什么,后者就会不自觉的参与进来。
  这一切都是他操纵的郭俞二人的功劳。
  这回西征,这俩自然也要带上。
  本来让他们随行还多有不愿意。
  毕竟在江宁赚的多,而且还管着上百号人。
  李煜也简单,每人给个流外二等的令使职位。
  南唐官制,一到九品唤作流内,是正儿八经的官。
  流外还有一到九等,那就是吏了。
  世人常说的“不入流”便是指这流外的职级,身份。
  和官是不能比,但比民却高出了一大头!
  就这么个小公务的头衔,却让这俩死心塌地的磕头不已。
  好歹是个吏员身份,再说李煜也许愿了,他们去武昌好好干,那么等伐楚之役结束,一人一个从九品的流内官是肯定给的。
  所以,这次不但二人亲自跟着来,身边还带了一堆徒弟。
  李煜那日让冯如松带了两个武昌县的师爷过来,他自然是不见的,但让身边的小太监传几句话,再赏个几贯钱,足以让这二人有吹嘘一辈子的本钱。
  于是武昌城的俗讲者,说书人,也很快就学坏了……
  ……
  就这样,整个武昌城都处于一种大战前的气氛中,紧张而略带忙乱。
  李煜也趁此机会观察这个时代的组织运作,虽然和后世的大战役暴发前的准备无法相比,但几万大军出征毕竟不是小事,人吃马嚼,兵器军甲,一样都不能缺。
  在南唐强大的国力支持下,一切运转的井井有条。
  隔三差五的去边镐大帐中点个卯,听听他们议事。
  议论来议论去,总是有几个军将急着要出兵,但边镐却摆手示意稍安勿躁,连带着白昌裕也跟着劝说时辰未到。
  几个军将问,何时才算时辰到?
  回答他们的却是笑而不语!
  如此大略过了十天,已经是八月二十三,这日一早边镐便传令大小军将去他大帐集合。
  众人心中皆是一喜,“终于要来了!”
  大帐中挂着一幅偌大的地图,边镐神情严肃,白昌裕也是一脸公事公办的样子。
  “众将士,明日开拨!”
  见人到齐后,边镐很果断的宣布了命令!
  “轰!”账内欢声雷动。
  过了会,声音低了下来。
  白昌裕闪出道:“诸位,我来讲一讲此战吧,之前众位一直在问为何不出兵之事,现在也能说了。”
  “且看”说着从书案上拿起一卷文书来。
  “这是?”
  “此乃何物?”
  众人连忙问道
  “此乃,眼下朗州之主马希甲昨晚遣人送来的称臣文书,这是我连夜抄录的,原件和使者已经送往江宁去了。”
  “什么?”
  “什么?”
  众将议论纷纷,很多人都是一脸震惊的样子。
  趁此机会白昌裕将马楚的这几年来的大致情况讲了一遍。
  马楚由三个军镇构成,其中最大的武安军由开国皇帝马殷自领,占据了大半个湖南,且有握有长沙,朗州(常德),两个重要城镇。
  另有以刘言为节度的武平军和以孙朗为节度的静江军,前者位于湖南与云贵交界出,后者则是湖南与两广交界处。
  刘言和孙朗与马殷是同辈人,虽然实力上不如后者,但依靠这地势险要,马殷一时半会也吃不掉他们。
  后来马殷建立楚国,刘、孙二人表面上对其称臣,实际上则是处于独立王国状态。
  马殷是个典型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国君主,起于草莽,知道民间疾苦,生性机敏,在乱世中打出一片天地后,在内政外交上亲力亲为,算是保境安民的好手。
  在他的治下,马楚也获得了喘息发展的时机,湖广之地土地肥沃,又靠着南唐和西蜀两个产量大户,很快马楚的民心便尽归其所有。
  刘、孙二人只能更唯唯诺诺。
  马殷其它都好,但有个不良嗜好-特别喜欢生儿子。
  白昌裕说道这儿也是忍不住笑道“马殷之子至少在四十以上,且死前定下规矩,皇位由其子之间兄终弟及。这众驹争槽之事,也用不着仆多说了吧。”
  马殷在二十年前去世,按照他的设想应该由长子来继承大统,然后接茬往下传就是了。
  不料头炮就没有开响,长子马希振厌倦了宫廷斗争,干脆出家当了道士。
  他一走不要紧,马楚老百姓的好日子便就此结束。
  次子马希声继位,此人贪婪成性,曾多次劫杀商人以获取钱财。
  他有个偶像-后梁太祖朱温,朱温是晚唐天字一号反贼,马希声不管文韬武略都没法和他比,结果不知怎么的,被他想出一条可以一较长短的地方来。
  朱温非常喜欢吃鸡,马希声觉得这方面自己有胜算,于是命令御膳房每日必烹饪五十只鸡。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这话在五代可不成立,两年后这位吃鸡专家便死了。
  老四马希范继位。
  他狠毒狡诈,攘外不行,安内确是一把好手,把几个在民间颇有声望的兄弟,杀的杀,囚的囚。
  并且在马楚大修宫殿,沉迷女子,丝毫不顾国是。
  “奢侈而喜淫,于马殷妾侍多加无礼,又令尼僧潜搜士庶家女有容色者,强委禽焉,前后数百人,犹有不足之色”白昌裕说道这儿摇头叹息。
  “马殷,好歹英雄一世,儿子却个个不成器。”
  马希范如此荒唐,李璟当时就有动手的心思。
  但碍于马殷留下一众经验丰富的老臣辅佐,马楚内政外交军事倒都还过得去。
  三年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大军入汴梁,石重贵出降,中原大乱。
  牙将丁思觐劝马希范:“晋犹汉也,契丹虽强犹虏也,今天子蒙尘北狩,中州无主。此正天授大王以成齐桓、晋文之事也!愿王能举湘兵十万,北进中原。中原士民岂愿俯首事虏?义师行于汴洛间,举义旗募锐旅,驱胡虏奉王道,期年之内,大业底定。大王不要再贪恋儿女子事,女子之乐,孰比雄据天下之乐?大王思之!”
  意思是劝他借着契丹入寇的机会提兵北上,一举占领正朔,取得道义大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子,再说了女子哪儿有天下好玩啊?
  丁思觐说的慷慨激昂,也并非纸上谈兵,马楚辟地千里,甲兵十万,国丰库足,且有地利优势,地形险峻,稍加把守就能据敌于国门之外。
  这敌么,自然便是南唐了。
  可这时候,南唐却在李璟的虚荣心下去攻打闽国。
  千载难逢的机会!
  应该说丁思觐的思路非常正确,而且和李昪当日的想法一致,乘着中原大乱的时候,以优势兵力出击,一战尽全功。
  只要马希范能起事,成功希望不小。
  就算拿不到正朔,这趟出兵也没有太多的危险可言,至少还能掳掠来不少人口金银。
  可马希范此刻天天忙着为爱鼓掌,举得后宫嫔妃比烈马骑起来舒服的多,便拒绝了出兵的建议。
  眼看百年难遇之良机就此错过,气的丁思觐当面大骂马希范:“竖子!终不可教也!吾事昏君,宜其死乎!”说罢自杀。
  马希范荒唐了一辈子,终于在去年病逝。
  他虽然不是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孝子,遵循父亲遗愿,早早就定下了继承人,马殷的第三十五子-马希丁。
  俗话说朝中无人莫做官,其实朝中无人的话,莫说是官,就是皇帝也是当不了的。
  马希丁有自己的拥趸-都指挥使都指挥使刘彦瑫、天策府学士李弘皋。
  但这样一来,却又有人不高兴了,马殷最大的儿子马希甲,他觉得自己才是正朔,同样他也有自己的班底都指挥使张少敌、都押牙衙袁有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