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麻烦的婚事】

  御花园。
  赵瀚翻阅着台南送来的前线奏报,热兰遮城还真就不管了。
  赤嵌城驻扎两千大同军,台湾舰队每天去巡逻。热兰遮城的荷兰人上不得岸,又出不得海,全都在岛上给憋着。
  甚至居住区旳汉人,自负水性好的,夜里偷偷离开岛屿,游到岸上来投奔大同军。这些汉人,并非全是荷兰人的狗腿子,许多只是在岛上做工而已,剃头匠、鞋匠、裁缝、厨师等等。
  逃离岛屿的汉人越来越多,水性不好的也在跑,他们拆下门板划到对岸。
  直到最后,荷兰人派兵警戒,禁止任何人离开。
  但早已兵无战心,那些荷兰士兵,都懒得警戒巡逻。纷纷拿出存货,在值勤时抽烟喝酒,守得就跟筛子一样,没几天汉人就跑完了。
  整个岛上,只剩荷兰人和奴隶。
  没人给他们剃头,没人给他们修鞋,没人去收拾屎尿。城堡和聚居区都臭气熏天,仅有的少量耕地也荒着,那群奴隶根本就不顶用。
  再这样下去,荷兰人就算不饿死,也非得被憋疯不可。
  “拿笔来。”赵瀚说。
  李香君立即捧来纸笔。
  赵瀚写下一条谕令,递给司礼监女官:“让内阁转交兵部和都督府。”
  这道命令很简单,让李定国在明年开春之后,前去北方编练一个骑兵师,黄蜚调去台湾接任师长职务。
  调来调去,事出有因。
  把李定国调去南方,是他那个师,闽粤籍贯的最多。
  把李定国调回北方,是又要扩军了!
  在草原打仗,骑兵非常重要,目前纯骑兵师只有一个,赵瀚决定训练出第二支来。战马是足够的,辽东有官方养马场,草原上的蒙古人,这两年也经常南下卖马。
  之前是粮食不够,大量移民消耗太多,军队那边得省着点用。
  明年就缓过来了,山东、河南两省,田赋减免期已过,明年就能足额征收田赋。而且,北方的大同银行,钱粮兑换点也日渐铺开,鲁豫两省的人口也充实起来,越来越多的抛荒土地被开垦。
  山东、河南休养生息好几年,终于开花结果了。
  甚至赵瀚猜测,这两省的实际人口,肯定超过之前上报的数量,躲进山里的百姓又出来不少。
  除此之外,大同军的每个师,明年将增加到11000人。
  增加的1000人,大概可以理解为正规工兵部队。除了做工兵的事情,偶尔还要客串民夫,帮着运输辎重什么的,军中车队也由他们负责——之前都是有偿招募农兵做事。
  这种兵种,大明也有,从军余当中挑选。
  大明那些军户,长子当兵,拥有军籍。家中其他兄弟,则被划定为军余,平时可以自己找事儿做。但如果开战,一些军余就得应征,帮助正兵搬运甲胄,帮助正兵洗衣服之类,甚至还要担任辅兵任务。
  另外,再从各军挑选精锐三千,召回南京充入禁卫军,皇帝禁军数量达到五千。
  明年军改之后,加上新组建的骑兵师,全国正规军数量将接近25万人。
  如果再算上各省的巡检兵(武警),不包含城市警察部队,总兵力约为40万。巡检兵和警察一样,大部分都是退伍军人担任,以轻微残疾和稍过年限的士兵为主,战斗力不输给正规军多少,平时专门负责剿匪、缉盗、平乱。
  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巡检兵数量非常多,说白了就是防止土司残余势力作乱!
  在北方继续扩张,说句实话,赵瀚并不热心,因为时机不成熟。
  看看朱元璋的历次北伐就知道,前两次狂飙突进,由于在北方根基不稳,吃了教训朱元璋立即收手。当时北方都被打烂了,根本就没多少人口,军粮全得从南方调运,费时费力还不怎么讨好。
  于是,朱元璋大量移民屯田,经营北方八年之后,才开始第三次北伐。这就容易得多了,北方人口更加充实,就地征集民夫和军粮也方便。
  赵瀚此时面临的情况差不多,北方人口太少,即便把草原打下来也不好守住。就算能守住,还要驻兵草原,得从南方运去军粮,消耗的巨额钱粮能把费纯给逼死。
  为今之计,一边编练骑兵,一边发展北方。
  等骑兵练好了,北方也缓过来了,才是北出草原的真正时机。
  “陛下,朱家兄妹来了。是否召见?”女官提醒道。
  赵瀚说道:“让他们进来吧,把田妃也叫到御花园来。”
  田秀英更先到达,朱家兄妹,还得慢慢穿过紫禁城。
  “拜见陛下!”
  “免礼,坐吧。”
  朱家兄妹颇为拘谨,田秀英热情招呼,亲手拉着朱媺娖坐下。
  赵瀚问道:“工作学习如何?”
  朱慈烺回答道:“回禀陛下,臣在江宁县做礼科科长,去年县衙给臣的考评为忧。慈炯在金陵大学读书,上学期成绩全年级第六十九名。慈炤无意仕途,也不想读书,目前在慈芳书社做学徒,他打算今后开一家书铺过日子。至于媺娖,在玄武湖小学做数学老师。”
  玄武湖小学已经在外城了,估计是朱媺娖应聘老师的时候,没考上城内的学校。
  做老师,是如今的高知识女性,最容易被社会接受的职业。毕竟,身为皇后的费如兰,还在庐陵县女校做过老师呢。
  赵瀚听完,微笑看着朱慈炤:“你的志向,就是开一家书铺过日子?”
  朱慈炤回答说:“回禀陛下,每天有杂书看就行了。”
  赵瀚说道:“那没必要自己开书铺,翰林院和钦天院的藏书楼,有数不尽的杂书可看。你自己挑一处,去做图书管理员吧。”
  “谢陛下!”朱慈炤大喜。
  又聊了一些闲事,赵瀚问道:“你们找我作甚?”
  “臣斗胆,请陛下为三弟赐婚。”朱慈烺把家里的情况说了一遍。
  赵瀚问朱慈炯:“女方家里是做什么的?”
  朱慈炯回答说:“她是安徽人,家里是经商的,还有一位族叔在山西做知州。”
  “难怪不敢把女儿嫁给你,”赵瀚问道,“你们情投意合吗?那女子是否愿意?”
  朱慈炯连忙说:“愿意的,晓梅愿意的。我们都私定终我们情投意合,经常在学校一起看书。”
  “只要女子本人愿意,赐婚也未尝不可,”赵瀚说道,“这事儿一并办了吧,慈烺可有中意的女子?”
  朱慈烺回答:“已经托人说媒,是城外一间杂货铺店主之女。”
  赵瀚又问朱慈炤:“你呢?”
  朱慈炤似乎非常咸鱼,平时喜欢看杂书,此外没啥兴趣爱好,就连心上人都没有。他摇头道:“还没想过成亲的事。”
  “那就以后再说。”赵瀚也懒得当媒婆。
  最后看向朱媺娖,赵瀚问道:“媺娖呢?有没有喜欢的男子?”
  朱媺娖说:“回禀陛下,并无。”
  朱媺娖才是最愁嫁的,因为兄妹几个南下,本身就是因为她被崇祯嫁给赵瀚。这事儿没有可以宣传,也没有刻意保密,却早就传得天下皆知。
  前朝公主,还差点嫁给当朝皇帝,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娶?
  赵瀚仔细思索,还真不适合配婚给大臣的儿子。可民间男子,也不能随意许配啊,这事儿还真不知道该咋办。
  而且赵瀚感觉有点别扭,纯粹站在一个男人的角度,他若是站出来给朱媺娖许婚,仿佛就是自己给自己送了一顶绿帽子。
  左思右想,也不晓得该咋办,赵瀚说道:“等你有了意中人,便再给你赐婚吧。”
  “谢陛下。”朱媺娖不悲不喜,她早就已经习惯了。
  中午,朱家兄妹被留下来吃饭,下午还被田秀英邀着去逛御花园。
  离开紫禁城的时候,朱慈烺责备道:“媺娖你都十九岁了,再不嫁出去,就真是老姑娘。陛下为你赐婚,你便应着,为何不咸不淡的回答?回去之后,我就让媒人帮忙物色,总能找到一个才德俱佳的,到时候你可不能推三阻四。”
  朱媺娖苦笑道:“大哥,你忘了当初那个李公子?”
  “你提他做什么?都三年前的事了,难道你还忘不了?”朱慈烺郁闷道。
  朱媺娖说:“不是忘不了,是心灰意冷了。”
  当时朱慈烺还在金陵大学读书,那位李公子则来南京探亲。一次,朱慈烺带着朱媺娖,在逛书店时跟李公子遇上。
  郎才女貌,一见倾心。
  李公子在离开南京之后,还长期保持通信,说别人不敢娶前朝公主,他李某人就算抄家灭族也敢,很快就会再回南京来提亲。
  突然,通信断了,再无音讯。
  大概率是那位李公子,在请父母派人提亲的时候,说明了朱媺娖的身份,然后一切都化为泡影。
  朱媺娖一直等着对方来信,一年,两年就在去年,终于来信了,却是李公子已经娶妻,让朱媺娖不要再等。
  自那以后,朱媺娖就对男人不再信任,觉得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朱慈炯突然来一句:“姐姐嫁给陛下算了,反正当初爹是同意的。”
  朱慈炤顿时急了:“那怎行。我母亲是陛下的妃子,难道妹妹也做陛下的妃子?”
  “也对啊,乱了伦常。”朱慈炯挠挠头,一副不怎么聪明的样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