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灭蝗

  陈留已被徐州军重重封锁,如何将消息平安送出,这是一个大伤脑筋的问题。
  曹丕苦思冥想,依旧没想到稳妥的法子。
  城中人手不缺,缺乏的还是城外的情报。
  谁也不知道外头有多少敌军游骑。
  如果走漏了消息,臧霸一定会矢口否认,那时候,收服开阳军的希望将荡然无存。
  曹丕无奈,只得求助于曹休:“兄长,依你之见,臧霸究竟是什么意思?”
  军中无戏言,曹休皱起眉头,道:“我在军中耳目闭塞,一无所知,不敢妄加揣摩”。
  如此看来,曹休、臧霸是指望不上了。
  曹丕叹了口气,“赵子龙的轻骑四处游荡,此时出城,只怕凶多吉少呀”。
  曹洪语气不耐:“难道我满城勇士,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报信之人?”
  曹休脸色急剧变幻,须臾,他咬牙说道:“大公子,叔父,我可以出城试试”。
  “不可!”
  曹丕、曹洪异口同声,他们都觉得曹休是在自寻死路。
  曹休却有自己的想法:“张辽、臧霸等人知道我的身份,即便我失手被擒,也不会有性命之忧,可是,如果换了别人,那就不好说了”。
  失手不可怕,可怕的是走漏消息。
  除了曹休之外,曹丕真的不敢轻信于人。
  如果曹休真的愿意出城,这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最起码,曹丕不需要费尽心思的去准备信物了,因为,曹休本人便是最好的信物,只要他回到许昌,向曹操面禀一切,曹操一定会深信不疑。
  如果换一个信使,曹操首先要的做的事情便是确认信使的真伪,其后才是传递的讯息。
  顺水推舟,就此答应?
  曹丕有些意动,可是,曹洪尚未表态,他不好多说。
  因为曹休入城的问题,曹洪已经对曹丕颇有微辞,曹丕不想激化矛盾。
  果不其然,没多久,曹洪便追问道:“陈留距离许昌数百里,文烈,你有什么打算?”
  曹休吸了口气,“我有一计,可以鱼目混珠,如果大功告成,当有七成的把握”。
  “计将安出?”
  “派遣四名精骑由四门而出,吸引徐州军的注意力,趁敌不备之际,再派出四人,我可以混在其中”
  不得不说,这法子确实有成功的可能。
  相对于直截了当的开门冲杀,曹休此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迷惑徐州军。
  就算徐州军察觉不妥,等到他们有所反应的时候,也肯定来不及了。
  陈留到许昌,乡间道路极多,徐州游骑不可能封死每一条路。
  只要有一丝缝隙,曹休便有冲出的可能。
  曹洪闻言微微颌首,“子烈此计甚妙,如此,当可瞒天过海,不过,,此去许昌太过凶险,子烈,你还是留在城中吧”。
  曹丕也虚伪地劝了句,“叔父所言极是,子烈兄刚出虎穴,须得好生休整”。
  曹休连连摇头,他目光坚定:“大公子,叔父,我已是败军之将,之所以苟延残喘,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想留待残躯以报曹公,若非如此,我早已经自裁谢罪了,又那伙苟活至今?如今,既然臧霸有意合作,绝不能错过”。
  曹洪无奈,“子烈,何苦呢?”
  “我意已决,还请叔父成全”
  “也罢,既是如此,你可要多加小心”
  “叔父宽心”
  曹洪同意之后,曹丕也无异议。
  一炷香的功夫之后,陈留四门洞开,四名兖州精锐打马狂奔。
  “定是兖州信使,一定要将其拦下”
  “死活不论,杀!”
  外头的徐州军第一时间予以拦截,他们熟悉地形,知道配合。
  几乎没多久,四名骑士便有近半落网。
  等到曹休策马狂奔的时候,第一轮骑士只剩下一人尚未落网。
  还好,曹休定下暗渡陈仓之计成功了,徐州军没有意识到这是曹休调虎离山的把戏,他们闹哄哄的,将己方取得的战果上报,压根没想到这是曹军的诡计。
  曹休就是在徐州军彻底松懈的时候冲出城的。
  徐州军已经乱了阵脚,他们没想到,兖州军竟然会连出精骑,措手不及之下,曹休成功逃出。
  臧霸闻听之后“勃然大怒”,他使人紧追不舍,并且快马联系青州骑军,希望他们协助拦截。
  赵云接报后,事情已经过去了两个时辰。
  两个时辰,曹休一人双马,彻底抛开了徐州军的追赶。
  能否追上?
  赵云自己都没有把握。
  陈留城下,臧霸勃然大怒,他亲手斩了失职的什长。
  高顺、张辽本想问个究竟,可是,看到臧霸的模样之后,他们全都打消了心思。
  毫无疑问,臧霸正在气头上。
  这时候再去问讯昨夜之事,只会火上浇油。
  反正开阳军就在此地,明日再问也不晚。
  想到这里,高顺、张辽结伴回营。
  城中,曹丕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曹休是否成功逃脱?
  没有人知道答案。
  适才,开阳军将俘虏、斩获的人马尽数展现,唯独少了曹休,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率先出城的骑军本是吸引注意力的死士,这一点,他们自己也知道。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城外徐州军竟然真将陈留围的水泄不通。
  四个方向,骑军尽数落网。
  由此看来,曹休只怕也凶多吉少。
  曹丕已经打定主意,如果见了曹休的尸首,他一定会决堤为其报仇!
  张辽、高顺等人压根没想到,因为臧霸之故,他们竟然逃过一劫。
  下邳,一场朝会正在进行。
  “启禀陛下,琅琊地震乃上天之警示,请陛下起诏,以定民心!”
  天子刘敦心中恼怒,若非太后早有提醒,他绝不会善罢甘休,眼下,他只得寄希望于李贤,“大将军,你意下如何?”
  李贤正色道:“琅琊地震,并非陛下之过也”。
  “非天子之过,难道是大将军之过吗?”
  李贤嗤之以鼻,“如果是我的原因,鄙人自然会给百姓一个说法”。
  “大将军果然爽快,自古以来,天灾便是上天对我等的警示,此番,琅琊地震,大将军以为寓意为何呀?”
  “琅琊地震并未造成严重后果,此举,无非提醒我等慎小甚微,防患于未然罢了”
  “狡辩”
  李贤眉眼一瞪,就要驳斥。
  这时候,天子刘敦低声说道诏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职事,极言无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群臣无大小,可以上书言明天子之过。
  众人大喜,天子虽小,却比李贤懂事的很。
  李贤叹了口气,“陛下”。
  刘敦摇了摇头,不再多言。
  数日之后,群臣上表,直言得失。
  天子刘敦下诏:“群僚所言,皆朕之过……”
  琅琊地震,以刘敦的罪己诏结束。
  不过,刘敦没有意识到,另外一个灾难已经到来。
  这一日,刘敦正在朝会。
  忽然,一名官吏脚步匆匆来到李贤身旁。
  众人脸色不虞。
  李贤示意官吏大声禀告。
  “启禀陛下,冀州国渊急报,涿郡已现蝗虫,已有一县受灾”
  群臣哗然。
  有图谋不轨之辈大为兴奋,他们在心中盘算着如何将此事大肆宣扬……
  刘敦也慌了手脚,说到底,他不过是个十三岁的天子,蝗虫之害,他早有耳闻。
  每一次虫灾出现,意味着千里饥荒。
  “大将军,这可如何是好?”
  李贤朗声说道:“蝗灾并非不可战胜,只要举措得当,必可一绝后患”。
  “荒谬,蝗虫一出,遮天蔽日,寸草不生,若有举措,为何不见先人留存?”
  李贤知道,文武百官对蝗虫的恐惧已经深入骨髓,他们觉得这玩意儿是上天降下的神罚。
  既然是神罚,如何抵抗?
  只能咬牙承受,至于蝗灾造成的损失,百姓也好,朝廷也罢,只能捏着鼻子认下。
  甚至有官吏在朝会上如此宣扬,“陛下,蝗虫乃上天之使者,我等当奉之以庙宇,四时祭祀,如此当可消弭祸患”。
  李贤怒发冲冠,“信口胡言,祭奠蝗虫,亏你还想的出来”。
  “大将军何出此言,我等为君分忧,有何不妥”
  李贤气极反笑,“为君分忧是吧,祭祀蝗虫是吧,要不要打一个赌,如果祭祀蝗虫,依旧为其所害,那该如何是好?”
  “这,兴许是祭祀之心不诚,祭祀之物不够丰盛”
  “放屁,把你的心挖出来祭祀才够虔诚吗?”
  “李贤,你放肆”
  “真正放肆的人是你,祭祀蝗虫,只会让百姓心生恐惧,不敢放手灭虫,在我看来,阻挠灭虫之人,不是奸贼,便是逆匪,当杀之!”
  那人没想到李贤说杀就要杀,他浑身颤抖不已,忽而一个激烈跪倒在地,向刘敦求救,“陛下,陛下救我”。
  刘敦也觉得祭祀蝗虫之人该杀,如果祭祀有效,岂不是说他那这个天子又得承担责任?
  “大将军,你有灭虫良策?”
  李贤微微颌首。
  刘敦大喜,“计将安出?”
  真正的历史上,直到玄宗姚崇当政时,才破除了民间对蝗虫的恐惧。
  姚崇提出以火焚烧法,大见奇效。
  不过,眼下飞蝗尚未成灾,还没到大规模需要放火的程度。
  思来想去,李贤不得不斟酌词句,提出另外一个法子:“陛下可令国渊驱赶家禽至飞蝗之地,以观其效”。
  刘敦将信将疑,“此计可成?”
  李贤又道:“若是蝗灾已成规模,可让百姓在田间燃火,如此也可灭蝗”。
  天子尚未颌首,朝中已经有人跳了出来。
  “大将军,春秋战国以来,先贤无数,然而,无有一人胆敢直言灭蝗之事,如今,大将军直言灭蝗,下官斗胆,只问一句,若是蝗灾不减,该当如何?”
  李贤似笑非笑:“你觉得我该怎样?”
  “无他,只要大将军坦承过错即可”
  “喔?我有何过错?”
  “激怒上天之使,增加百姓之苦,这便是大错”
  李贤大笑,“好,我也问你一句,若是蝗灾已除,又该如何是好?”
  那人不肯直言,只是狡猾地说道:“若是如此,那便是上天之德,万民之幸”。
  听到这里,天子刘敦都觉得嗤之以鼻。
  感情出了问题就是李贤的责任,有了好处就是老天爷的赏赐?
  李贤摇了摇头,道:“上天自然有好生之德,我只是问你一句,若是蝗灾已除,你当如何?”
  那人没想到李贤如此咄咄逼人,当着朝臣的面,他只好梗着脖子说道:“若是蝗灾断绝,下官当自裁已谢上天!”
  李贤好整以暇地说道:“好,我记下了,希望不要忘记今日之言”。
  那人浑身发冷,不过,只是片刻他便宽慰自己,李贤是在吓他。
  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蝗灾可以彻底根除。
  李贤如此,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只是,真的如此吗?
  李贤自然不打没把握的仗,“请天子制诏”。
  适才李贤那番表态,吓坏了其余大臣,蝗灾能否灭绝与他们没有本质的关系,他们可不想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无人阻拦,刘敦微微颌首,道:“制诏冀州太守,着其依李贤之议”。
  “喏!”
  一场朝会就此落幕。
  会后,刘敦将李贤留下。
  “大将军,那灭蝗之策真的能够成功吗?”
  李贤微微颌首,“千真万确”。
  “大将军怎么知道?”
  李贤笑道:“幼时曾听先师教诲,所以铭记在心”。
  刘敦很是好奇:“不知先师名讳?”
  李贤故作迟疑,“还请陛下恕罪,先师不肯直言其名,我也不知其名讳”。
  刘敦有些惋惜,“那倒是可惜了,我还打算灭蝗之后,为其修祠呢”。
  “陛下,先师不在乎这些虚名,只要百姓受益,他便知足了”
  “真是大才呀”
  李贤不置可否。
  会后没多久,李贤便使人飞鸽传书,将灭蝗之法告于国渊知晓。
  国渊将信将疑,他按照李贤的法子,驱赶家禽入田。
  鸡鸭最喜蝗虫,它们吃的不亦乐乎。
  不过,仅仅如此,尚不能根治。
  到了夜里,在官差的带领下,百姓在田间燃起火堆,等到蝗虫飞来,他们用扫帚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了个大坑,便杀边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