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不甘心的曹操

  陶谦是徐州之主,得到他的首肯许可,李贤接任徐州刺史的事情十拿九稳。()
  古语有云,名正则言顺,天下间,实力强过李贤的军阀一只手都数不过来,可偏偏这等退位让贤的好事落到了李贤的头上。
  世人都以为这是偶然,只有李贤明白,这是必然,因为从几年前,李贤就开始着手布局徐州的相应事宜了,后来曹操两次入侵、袁术多次北上,正好给了李贤展示肌肉的机会。
  陶谦将大权移交给李贤,不过是顺应时事罢了,若是他执迷不悟,李贤早已经下定决心,等到时机妥当,他会亲领大军武力征讨。
  徐州早已经被李贤视若禁脔,北海国虽然富庶,可土地贫瘠、人丁稀少,不足以成就天下霸业,可徐州就不同了,一旦彻底站稳脚跟,李贤的实力足可突飞猛进。
  这就好比曹操得兖州、袁绍得冀州,对李贤来说,徐州的地位甚至过之而无不及。
  青州、徐州,李贤势在必得,谁要是试图阻拦,李贤便会痛下狠手。
  曹操入侵的时候,徐州兵力过散的弊端就暴露出来,若是李贤麾下主力南征,徐州绝难抵挡。
  徐州境内的舆图地理地貌,李贤早已经有了详尽的摹本,一旦大战开启,青州兵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出现在徐州最要害的位置。
  长久以来,臧霸、曹豹各自为战,徐州军将难以拧成一股绳,而且缺乏靠谱的名将统领,这与生机勃勃、战斗力十足的北海军大不相同。
  战场上,同样数量的兵卒相对,青州兵完胜徐州兵。
  青州兵的训练、武器装备都远远地超过了徐州兵马。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徐州兵源不行,陶谦的丹阳精兵便是难得的步卒精锐。
  徐州军力贫弱,只是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刺史来凝聚各方力量。
  陶谦与孔融相差不大,他们对于军事都不太擅长,不过,陶谦知道军力的重要性,只是碍于各级势力倾轧,完全被束缚住了手脚,这才不能放手施为。
  在陶谦手中,徐州早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苟延残喘,一身的暮气。
  改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此番,李贤收服了臧霸,实有军卒两万人,对外却诈称五万大军,这未尝不是一种心理威慑。
  面对陶谦的时候,李贤表现的礼让谦躬,然而,这并代表李贤软弱可欺。
  都昌、下密城的两次屠杀告诉天下人,小觑李贤的人,势必要付出血的代价。
  陶谦执掌大权多年,自然知道李贤这种人是最不能够得罪的,年轻有为,麾下兵强马壮,偏偏又懂得收敛。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算陶谦处在李贤的位置上,他都无法保证做得更好,而对陶氏、对李贤来说,陶谦退位让贤是双赢的选择。
  徐州是大郡,自打陶谦在徐州开枝散叶以来,陶氏与徐州便成了密不可分的群体。
  如果陶谦的继承者过于软弱,陶氏在徐州的利益可能得不到保证便会鸡飞蛋打,沦为他人的嫁衣;如果继任州牧过于强硬,陶氏的实力可能会被进一步削弱侵蚀。
  无论哪一种情况,陶谦都不想去面对。
  李贤执掌北海国大权以来,虽说偶有惊人之举,可行事却颇合陶谦脾性,将徐州交给李贤,陶谦放心。
  至于陶应、刘备在城外联袂生出的事端,陶谦早已经听说了,好在李贤没有斤斤计较,不然的话,说不定陶谦就要作出大义灭亲的事情了。
  臧霸突然投靠李贤,实在是太过出人意料,谁也想不到这位桀骜不驯的骑都尉竟然这么快就作出了抉择。
  作为徐州境内实权人物的代表,臧霸归顺李贤,险些让陶谦落入被动。
  幸好陶谦早就流露出退位的心思,若不然,李贤肯定要借机生事。
  徐州的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臧霸尚未归顺李贤之前,无论北海军如何强盛,他们始终是客军,与徐州乡民有着不小的隔阂,李贤再怎么猖狂,也绝不敢肆意妄为,臧霸投顺之后,从某种意义上讲,李贤的兵马摇身一变,成了徐州主力。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打开的。
  臧霸投顺的意义甚至超过了他五千兵马带来的助力。
  带路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心小心再小心,明明是一件交好李贤的事情,陶谦可不想再横生事端。
  人心险恶,州牧之位一日不归李贤,陶谦便一日不敢懈怠。
  陶谦上了年纪,又身染重疾,李贤自然不好一直待在房中,二人又谈了一阵子,李贤便告辞离去。
  离开陶谦所在的病房之后,李贤并没有移往他处,他在陶商的极力邀请下留在了刺史府。
  在李贤看来,陶谦的刺史府是下邳城内最安全的所在。
  军营虽然可以确保李贤的人身安全,却不利于李贤收拢人心。
  青州兵大军入城,青州刺史李贤进入刺史府的消息再有心人的散布下传遍了。
  下邳城内一些投机取巧之辈急忙准备了厚礼,意图前往拜见,谁曾想,李贤竟然一个不见,不过,对于这些家伙的贺礼,李贤一概收了下来,倒是让他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除了陈氏、糜氏之外,真正有份量的大族、商贾,他们不会过早的暴露出自己的倾向,他们有自己的坚持,自己的骄傲。
  不过眼瞅着李贤掌权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没有人敢再嗦,万一事事让别人抢先,进而导致家族成为冷落新任刺史的代表,后果只怕不堪设想。
  于是,登门拜访,传递名剌的事情多不胜数。
  刺史府前车水马龙,他们忐忑而来,放心而去。
  虽说李贤没有与所有人一一相见,可他留下众人的礼物,这便说明他不会故意与人过不去。
  花花轿子人人抬,李贤实在没有必要得罪太多人。
  无论何时何地,稳定是一切政策的前提,就算李贤想杀鸡儆猴,那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弄巧成拙,让人生出自危之心。
  翌日一早,臧霸脸色阴沉,他寻到李贤,抱拳请罪:“末将无能,让刘备、关羽溜掉了”。
  一种说不上是兴奋还是遗憾的情绪涌上心头,李贤叹了口气,道:“刘备只有几百兵马,他怎么溜的这么快?”
  臧霸咬牙切齿,嘴里道:“刘备小儿太过奸诈,他竟然换了衣盔,没有与军卒同行,而是带了几名亲卫从小道赶路,我挥军掩杀的时候,关羽没有恋战,他带人厮杀了一阵便闯阵而出,我怕暴露了身份,不敢上前拦阻,只能看着他越行越远,末将办事不利请使君责罚”。
  李贤摇了摇头,道:“宣高不必自责,刘备早已是惊弓之鸟,你能在最后识破他的诡计,也算是独具慧眼了。”
  臧霸涨红了脸,原本他打算拿下刘备的头颅来做投名状,谁知道竟然搞砸了,此时,李贤非但没有喝斥责骂,反而多加赞誉,这让臧霸更是羞愧难当,“使君,末将愿意立下军令状,不斩刘备,誓不罢休”。
  李贤摇头说道:“不必了,你既然没有暴露身份,那刘备便奈何不得我们,况且,没了张飞、没了麾下兵马,便是刘备、关羽逃出生天又能怎样?”
  “末将担心陶应与刘备勾结到一起”
  “不妨事,陶应早已经吓破胆,没有绝对的把握,他不敢前来送死,至于刘备,这厮因为陶应的缘故把麾下兵马丢的一干二净,他奈何不得我们,难道还奈何不得陶应?”
  臧霸颇为意外:“刘备敢对付陶应?”
  “怎么不敢!刘备这人心狠手辣,为了达到目的,他可以使出任何手段,不过,我估摸着刘备不会为了私愤而杀害陶应,因为对他而言,陶应还有利用价值”
  臧霸不解:“陶应只是陶谦次子,在徐州又不得人心,刘备在他身上下注,也算是瞎了眼”。
  李贤笑道:“不然,刘备不是傻子,陶应如何不堪,他早已心中有数,他之所以不肯罢休,不过是不想让我得到徐州罢了”。
  涉及到刘备与李贤的恩怨,臧霸识趣的没有多言,不过,臧霸已经暗下决心,即便没有李贤的命令,他也要加派人手,搜寻刘备的痕迹,务必追求一击必杀!
  投靠李贤以来,臧霸虽然伙同青州兵在下邳城外大败刘备麾下兵马,可那毕竟是与人合作的结果,根本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战绩。
  臧霸自命不凡,当然要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衬托出他的身份。
  投名状,份量一定要足够,若不然只会埋没了臧霸的身份!
  兖州,吕布和曹操都听说了李贤即将掌控徐州的消息。
  吕布艳羡不已,不过,他与李贤算是盟友,强大的李贤,对他而言也是一个不错的消息。
  下鄄城,曹操听到密探来报,当即阴沉着脸,不发一眼。
  许久之后,程昱、戏志才等人来到厅堂。
  曹操咬牙切齿地说道:“陶谦这贼子打算把徐州交给李贤,你们怎么看?”
  程昱等人对视一眼,皆是相顾骇然。
  接连几次交锋,李贤与曹操之间早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李贤越强大,曹操面临的压力就越大。
  也许短时间之内,李贤为了稳定徐州的局势,不敢贸然出兵,可一旦他站稳脚跟,那时候,坐拥青、徐之地的李贤一定会出兵兖州。
  曹操永远忘不了夏侯渊的死,同样,李贤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不会被原谅,所以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程昱老成稳重,他思虑片刻,嘴里道:“李贤南下徐州,北海国内一定空虚,我听说袁本初打算近期南下,主公可以与其一道出兵,共击都昌”。
  曹操微微颌首,道:“这个主意不错,攻其必救,戏志才,你有什么想法?”
  戏志才看了程昱一眼,抱拳行礼,道:“仲德先生所言十分稳妥,不过我听说李贤在北海国留有四万兵马,如果我们不能一击奏效,很有可能陷入其中,再者,濮阳吕布虎视眈眈,为了防止吕奉先趁虚而入,我们势必要留下兵马防备,这样以来,抽调出的可战之兵不过四万人”。
  一番话分析的鞭辟入里,便是被反驳的程昱都微微颌首。
  戏志才是程昱举荐的人才,程昱心胸宽广,自然不会与他计较。
  戏志才缓了片刻,继续说道:“与其攻打李贤重兵防守的北海国,倒不如出其不意,攻打徐州,李贤立足未稳,而徐州正值权力交替的关头,人心惶惶,我军定可一战胜之”。
  曹操大喜,“志才所言甚合我心意,只是我听说开阳臧霸也降了李贤,眼下,李贤在徐州有兵马两万人,依旧不容小觑”。
  戏志才矜持地笑道:“我听说袁公路一直对陶谦、李贤报有恨意,使君可以派人与其联络,共同出兵,那时候,就算李贤有三头六臂也只能徒呼奈何!”
  “好,就依戏志才所言,大军筹备粮秣,准备军械,三日之后开赴徐州”
  “喏!”
  众人相继告退之后,戏志才留了下来,“回禀使君,我愿前往扬州,劝说袁公路出兵”。
  曹操迟疑一番,嘴里道:“不可,袁术是被我赶跑的,他对我肯定恨之入骨,如果是你前去出使,万一他迁怒于你,那岂不是凭白损我一大助力?”
  “使君宽心,我敢去扬州,是因为我有脱身的法子”
  “喔?说来听听”
  “我与袁术麾下长史杨弘有旧,此人颇好财物,我只要花费些银钱,想必他不会坐视不管”
  杨弘在袁术军中颇受重用,这一点曹操早有耳闻,只是他没想到戏志才竟然跟他有关系。
  如果是这样的话,有杨弘活动周旋,戏志才应当不至于折损了性命。
  只是,为了说服袁术,值得让戏志才冒险吗?
  程昱将戏志才推荐到曹操身边之后,曹操已经习惯了他的出谋划策。
  程昱长于内事,戏志才事无巨细,长于谋划。
  然而,李贤却是曹操心腹大患,一日不除此人,曹操便如鲠在喉,他无法容忍李贤继续作大。
  李贤执掌北海国的时候,凭借弹丸之地便能练出万余精兵,一旦他掌控青、徐两地,日后有谁能够制住他?
  思来想去,曹操只得应允了戏志才的请求:“南下扬州,沿途务必多加小心,如果袁公路不肯与我合作,你也不要与他争辩,趁早回返便是,不过是个下邳城罢了,我曹操可以攻破他一次,便可以攻破第二次!”
  一番话说的荡人心弦,久违的霸气、自信重新回到曹操身上。
  戏志才面带笑意,嘴里道:“我在扬州静候使君佳音,我相信,一旦袁公路听闻使君出兵的消息,他是不会坐视不管的,扬州虽好,可却不是王霸之基,唯有徐州才是霸业所在,袁公路自命不凡,肯定会让使君如愿以偿”。
  曹操欣然笑道:“那样的话,自然是极好的,我倒要看看,李贤小儿会如何应对!”
  戏志才也陷入沉思,长久以来,李贤的一举一动都大有深意,他只带万余兵马南下,摆明了是为了防备曹操,然而,以李贤的智慧,难道他就猜不出曹操也可能进攻徐州吗?
  是李贤的疏忽,还是李贤故意为之?
  如果是前者,戏志才的这个计策一定可以让曹操痛快地出一口恶气,可如果是后者呢?
  故意示弱以敌,引诱曹操来攻?
  倘若是后者,那么李贤一定在徐州布有陷阱。
  戏志才摇了摇头,他不相信刚过弱冠之龄的李贤能够有这么阴沉的心思。
  徐州城,刺史更替毕竟是一件大事,陶谦使人选了个黄辰吉日,只等三日之后便退位让贤。
  在此之前,举荐李贤为青州、徐州刺史的奏书早已经往长安而去。
  天子名义上依旧是大汉朝的最高统治者,地方上的刺史更替,绕不开天子招书。
  当然了,即便天子不肯下诏,这也无关大局。
  黄巾之乱以来,地方上早已经习惯了各自为政,陶谦让位于李贤,唯一可能存在的阻力便是地方豪族。
  李贤在青州取消了人头税,固然有利于乡民百姓、也有利于地方豪族,可李贤搞出的任人唯贤的制度却让人看不惯。
  要知道,孝廉选官的制度沿袭了几百年,豪族势力一直是其中的既得利益者,眼下,冒出李贤这么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家伙,自然惹人生厌。
  如果不是顾及李贤手中的两万兵马,早有有人前往刺史府请愿了。
  即便如此,在有心人的蹿啜下,不少人还是串联起来,打算给李贤来个下马威。
  徐州豪族的一举一动都在李贤的掌控之中,李贤虽然不是徐州人,可下邳陈氏、糜氏却是徐州举足轻重的力量。
  哪怕那些豪族特意避开了陈、糜两族,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在陈登、糜芳的威逼利诱之下,不少人和盘托出,他们不敢彻底得罪李贤,得罪陈、糜两家,明白人都知道,李贤掌权已经成为必然,在这种关头与他讨价还价,只会自取其辱。
  不过,世上总是有些不知死活的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