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正文_第584章:目标南匈奴
“刘备果然还是象历史上一样去了袁绍那里……”看着手中的密信,萧言有些哭笑不得。
现如今这历史早就因为萧言的介入变得面目全非,汉献帝刘协现在没有在曹操手中,而是在萧言这里。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可刘备依旧和原来一样把徐州给丢了,并还是和历史一样去了冀州袁绍那里。关羽投降了曹操,却又离开曹操也到了冀州。看现在这情况,难道袁绍是想要挖刘备的墙角?
“袁绍乃当世之枭雄,有此见地不足为奇。”旁边的荀攸开口道。
虽然西部乌桓的威胁已经解决,但幽州还有一个袁熙且北边还有公孙度。因此萧言并未将田豫带走,同时还分了阎行及一万大军跟在田豫身边。田豫对阎行态度很好,围剿乌桓一战中,田豫的指挥能力,也得到了阎行的认可。将阎行与田豫留在代郡,完全可以制衡袁熙和公孙度。
同时萧言又将荀攸和庞德调了过来。如今袁绍和曹操交手,被孙策捡了便宜。袁绍和曹操都吃了亏,短时间内两人必定不会再次交手。
萧言如果继续在司隶留下重兵,只是浪费军粮罢了。如果调走一部分兵力,袁绍和曹操的压力减少以后以他们的性格,迟早会对孙策出手,逼迫孙策将新近夺走的州县吐出一部分来!
而孙策性格刚烈如火,吃进嘴里的东西,他怎么可能会吐出来?周瑜多谋,孙策勇武,江东三军用命实力不可小觑。更重要的是,江东水军天下无敌。纵然是萧言现在也没有成建制的水军可以与其对抗。
所以虽然袁绍和曹操,他们麾下的骑兵以及步兵相对江东军来说都可以略占优势,可江东军还有那个时代里诸侯之中数一数二的江东水军,也就是刘表的荆州水军可以与之匹敌。
所以一旦袁绍与曹操单独或联合对抗孙策都会是一场惨烈的大战,其战局绝不可能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很可能会两败俱伤。如果真能出现这样的局面那对萧言来说就是再好不过了。
萧言将密信随手烧掉,心中一直在沉思。历史走向现在很诡异,有些事情发生了,有些却又截然不同。
萧言现在绝不敢全完以自己过去的知识来看待这个时代。不过很快,萧言又笑了起来。从穿越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他也从当初那个连张让侄子都对付不了的落魄侯爷。渐渐成长为手下名士良将如云并拥有数十万雄兵的一个大汉朝的车骑将军。
曹操、袁绍和孙策等人在现如今的萧言眼中,不过是一个个强大一点儿的对手而已。
相比于无险可守的袁绍和曹操,萧言所占据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萧言手中拥有汉献帝可以名正言顺的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对其实施朝廷大义。
除非萧言和袁绍当年一样犯了相同的错误。否则萧言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哪怕天下诸侯集天下之力来围攻他,萧言只需要派遣少量兵力把守住几个关卡,就足以遏制住天下诸侯们的攻势。
若将当下比作先秦诸国,萧言便可比当年的秦国。而袁绍,曹操,孙策,刘表等人,则最多只能比山东诸国甚至还要差一些。
只要秦国不犯下弥天大错,山东诸国想要攻陷秦国,难如登天。而秦国只要瞅准机会,便可以给与相毗邻的山东诸国雷霆一击。
正因为如此,萧言在司隶的军队数量,便是曹操和袁绍最关心的地方。孙策和萧言之间,他们必须得先联手打退一个,才能安心与对方进行决战。
看着荀攸,萧言笑了笑道。“若天下之人,皆是无能之辈。这问鼎中原逐鹿天下恢复我大汉天下之事,岂非太过无趣了些?”
荀攸虽然和萧言君臣数年,可直到现在,他还是会下意识的将这个年龄比自己小了很多的主公,当做是一个心性未成熟的少年。
荀攸思索片刻说道:“主公,曹操和袁绍恐怕会因忌惮主公和孙策的实力,而暂时结盟。我们如果想破坏他们的联手就要想一些办法。我想之前刘备被孙策偷袭,在回援途中,又被曹操伏击。现在刘备已经投靠了袁绍,我们完全可以在这其中做些文章来破坏两人的联盟使之产生嫌隙。”
荀攸的话,让萧言眼前一亮。对付刚刚发生过冲突的盟友,这一招离间计往往是最有效的。
君臣二人商议了许久,很快敲定了最终方案。密信很快从军营中送出,至于送到了何处,又送给了谁,却只有萧言和荀攸二人知晓。
中原的事情暂时可以放在一边,萧言和荀攸将注意力重新放在了地图上。
这张地图,是太史慈和马超等人率领大军花费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动用了超过百名画匠,才将方圆数百里的地形图详细绘制了出来。
萧言稍作改良,按照图中的描绘制作出来了一幅沙盘!沙盘较之地图制作难度高了数倍,但看起来却也更加的直观。
解决了乌桓的威胁之后,萧言命太史慈和马超即刻出兵西进,打探南匈奴的底细。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是为南匈奴。南匈奴虽然明面上归顺,但其野心并未消失。在大汉强大的时候,他们便是温顺的绵羊。每年上供,向中央朝廷表忠心。然而一旦大汉势衰,他们就会卸下伪装,对着大汉边境的百姓露出獠牙。
好在南匈奴因为匈奴分裂,势力大衰。纵然依靠大汉之后,也只是恢复了一些,距离全盛时期却是差了太多。相比于鲜卑乌桓,南匈奴不过是疥癣之疾而已。但疥癣之疾也是疾如果不早日清除说不定也会变为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