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控制舆论

  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报纸始终是控制舆论的一项强力武器。而在广播电视这些电气时代的产物出现之前,报纸的作用更是超乎想象的强大。
  赵亮今后一统全国,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开创一个大大的大时代,就不可能让中华大地继续‘沉沦’于古典时代而无法自拔的。
  要开启民智,普及教育自然是必须的,而报纸同样也是必须的。
  当然了,现在还是大青果。报纸是不可能被正儿八经的宣发的,赵亮能够搞的就只有校报和厂报之类的了。
  校报优先于厂报,因为校报针对的是技校和学堂的学生,后者这一群体的文化水平更高,识字率比之纺织厂、工坊、矿场的那些工人们可高的多了。
  而校报的内容也不可能有任何的过分之处,因为这是面对大众的,根本不可能做到保密。而乾隆后期正是文字狱频发的年代,现在几乎是一年一次大案,更有小案无数。
  所以眼前的校报非常本分。
  重点在于表扬技校学堂的优秀教师学生,重点在于学生们的文章和诗词,次要篇幅才是天下的奇闻趣谈,最后才是海外的地理、历史一类。
  报纸散发着一股油墨的味道,这是赵亮从澳门直接引进来的,同时搞来的还有一部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机。这玩意在西方世界已经流传三百年了。
  赵亮就叫人全抄了一遍,山寨出了二十多部铅活字印刷机。因为他出了要印刷校报、厂报之外,还准备进入书籍印刷行业。
  这用油墨的铅活字印刷术,成品的效果比之老式的雕版刻书印刷可便易也便宜多了。
  准确的来说,赵亮现在用这法子印刷四书五经,成本价格也就二三十文,这还是装订好了的。
  可市面上的四书五经、论语等书籍呢,少则一二百文,也就是平常书生的手抄本,贵的精装本就要上七八百文。
  以乾隆三十八年朱筠椒刻《说文解字》8册,封面钤有“每部工价纹银五两”朱文方印,每册六钱二分,也就是620文。
  可想而知赵亮进入了印刷业之后,会对这一行当形成多么大的冲击。
  尤其是他背景深厚,没人能用一些乌七八糟的手段来阻碍他的情况下。
  而等到天底下所有刻书印书的人都知道赵亮拥有新秘法了之后,他在把铅活字印刷术公知大众,那就不怕那些个书商们不乖乖跟进。
  这对整个中国的文化教育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我不知道大青果什么时候可以开设报社,但只要两位本本分分的做事,我是不会亏待你们的。”
  赵亮对着校报的一正两副三个主编说道。
  这正主编是打澳门来的郭子华,是不是有洋文名字他就不知道了,反正这个郭子华比之前的‘费尔南多’要乖觉的很多。
  郭子华表情十分兴奋,一个主编职务就彻底的把他从相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了出来。
  今后他不仅层次上超越了技校普通老师级别,薪水待遇上也大大超越了从前,这等于是升职加薪了,对任何人言都是大好事。
  第一副主编樊琪是樊执中的侄子,没能考中举人,更勿囵进士了,只是一个秀才的他两年前来到技校应聘,传统文人气息比较深重,但对学生无论贫贱都能做到一视同仁,教课授学中也很负责认真。
  赵亮觉得这样的人是真正把书读进骨子里的人,这样的传统文人未尝不好。
  他负责校报中的文章诗歌版块,很是乐在其中,一些文章诗词的回语,甚至能写的比作者的原稿字数还要多。
  对于职位高低也并不看在眼中,当然他对郭子华的文化素养也很看不上眼。
  第二副主编是徐延辉,这是被赵亮有意提携的,他所负责的就是海外的地理、历史这一板块。
  是三人中份量最轻的,存在感也最低的。
  “大爷与京中的和中堂等建有深交,何不上言和中堂,于国内推行报纸一事?”
  在樊琪的脑海中,这报纸就是朝廷邸报的变种,是邸报的扩大化,还是很有必要的。
  就像他叔樊执中,那没到朝廷邸报发下的时候,都使小厮前去购买。官府中就专门有人在抄录邸报。然后借此了解一些家国大事。
  “此时干系重大。朝廷于言论之上……把关甚严格,这要万一有人因此犯了事,我这始作俑者怕也要受到钱粮一二。所以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
  “你们也都给我把眼睛放亮了,谁要是在这上头出了岔子,我一定饶不了你们。”
  樊琪立马闭嘴了。
  赵亮的话他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而徐延辉的眼睛发红,差点当场落下泪来。满清的文字狱害得他徐家好惨的!
  “既然一切都准备妥当了,那就加快印刷,等到新学期开学时候,就是这校报面世之日。”
  然后整个正月的后半段,陈州府里上上下下热议的不再是今年谁家的花灯最漂亮最出彩了,而是龙路口传出来的校报。
  虽然这报纸上刊登的文章诗词都很青涩,水平有限,但也能入一些‘前辈’们的眼不是?
  连府学县学的教授教谕都亲自赶来龙路口询问赵亮,能不能这报社也收录他们的文章诗词?
  这稿费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刷成一个个小方块字后的巨大成就感。
  赵亮当然一口应下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等到县学府学的秀才哥们纷纷把文章送到龙路口,然后再刊登出来后,那陈州府各个书院的学生还能坐得住吗?
  这样一来校报还是校报,但校报的影响力就已经不是“校报”了。
  而伴随着这影响力扩散,那些刊登着天下奇闻趣谈,海外地理历史的小框子们,也早晚会被这些‘读书人’看在眼里。
  事实上现在陈州府的老百姓们就已经主意到这些海外奇谈了。
  因为赵家名下的酒楼茶馆客栈都有放这些东西,甚至那些说书先生们都有在讲。
  而且一开讲就是从金山银山这些普罗大众们都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一开讲就从日本这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国家开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