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无限能源动力汽车!

  维度,非常复杂。
  空间是几维构造,物质是几维构造,就算做出再多的数学解析,也根本是无法证实出来的。
  从逻辑上来说,就只能找到一种符合现有科学发现,不和已发现的科学规律,产生无法妥协冲突的理解方式。
  所以赵奕、爱德华-威腾以及张祁灿的工作,并不是要证明空间具体有多少个维度,而是找出一种符合科学发现的理解方式。
  最终他们得到的结果是,空间要以三维的方式去理解,对应的质量点、物质则是更高维度,同时,能量受到维度的限制,可以在多种维度中自由穿行。
  几年前,赵奕和爱德华-威腾一起的研究,发表过一篇有关质量点的理论论述,认为质量点是高维产物,以此来说明三维空间无法装下‘高维’物质,来解释空间挤压的产生。
  现在的论证最终也是以三维空间、高维物质来解释,倒也算是一个巧合了,只不过能量不在局限于三维,不再局限于宇宙内,而是被理解为‘能适应多种维度’的性态。
  当然了。
  现在对于三维空间、高维物质的理解,比原来就要深入太多了,原来就是定义高维质量点,来解释空间挤压的存在。
  那是一种定义,也是一种设想。
  近几年时间,最新科技的研究有了很多进展,好多都和空间存在直接关系,并从多种方面诠释了空间的性质。
  比如,反重力技术能做到排斥空间隔绝。
  Z波技术,可以压缩空间。
  空间链接技术能过达成无视距离的无质量粒子传输。
  这些性态的发现,和物体的理解差不多,实际上,人类理解物质也是如此,包括重量、体积、形状、颜色等多方面,而不是直接去说明‘物质是什么’。
  以‘三维空间、高维物质’的角度,他们推导出了一些结论--
  空间链接技术就像是把两个不同位置的空间进行单方向的共享,而光能的传输效率和‘共享信道的稳定性’存在直接关系。
  如果想要达成更完美的信道,就必须要更完美的接洽,也就是建立出更坚固的通路。
  建立信息的通路,自然需要消耗能量,而建立的信道越稳固,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这一部分能量和隔绝空间挤压的反重力技术类似,需要有一部分能量被空间所吸收,被吸收的能量越多,信道也才会变得更稳固。
  也就是说,空间链接的建立,同样有一个‘效率’问题,一部分被吸收的能量,直接实现了空间链接,另一部分则是浪费掉,或是被空间白白的吸收,不产生任何作用。
  其中的能量具体怎么划分,就不是单纯理论可以推导出来了。
  这还是需要实验支持。
  理论的解析已经给予了明确的方向,理论推导工作差不多就可以结束,接下来,赵奕回归到了实验工作中,和研发组一起,研究内部光束布列,对于光能传输效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结合底层理论解析,才能够一起推导出全部的理论技术逻辑。
  空间链接技术就是赵奕结合实验发现研究出来的,他对于链接技术非常了解,有了研究的具体方向以后,就可以直接着手设计实验,改变内部光束通路,来研究光束性态和信道稳定性建立之间的关系了。
  赵奕来到了空间链接技术的研发组。
  近两个月时间,研发组一直在做相关的实验,只是效率非常的低,连续的实验只找到了三个,改变后不影响链接建立,却能影响到光能传输效率的光束位置。
  赵奕来了以后,实验效率立刻不一样了。
  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研发在一口气找到了十一处,能大大影响到信道通路稳定性的位置,还有二十三处影响稍小的位置,再加上之前的实验结果,已经能推导出很多的结论。
  几何数学中,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三个点确定一个面。
  几十个光束性态对信道稳定性建立的影响,也足以让研发组得出很多结论,更不用说,有着因果思维能力的赵奕了,他以大量的条件,使用因果思维马上反推出了理论技术逻辑。
  在完成了研发工作后,他和爱德华-威腾、张祁灿一起,总结了一份以最新科技发现,看到空间、物质逻辑相关的报告。
  同时,他和空间信息科技公司的研发组,一起向上级申报了‘光能跨空间传输技术’。
  赵奕还和空间科技信息公司达成一致,并为奕星科技公司,申请使用了这项新技术。
  虽然是自己带队研究出的技术,但技术牵扯实在太大了,奕星科技想要使用,也必须要向上级申请,并全程做好保密工作。
  ——
  上级部门,马上就接到了三份报告。
  一份是‘以最新科技为基础,看待空间、物质的维度方式’?
  什么东西!
  放一边!
  还是让专业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去研究吧!
  一份是‘光能跨空间传输技术’?
  “这个——”
  “有点意思啊!”
  单单是实现能量的跨距离传输,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国际上有一种叫做无线充电的技术,常规理解就是‘以电磁波或其他感应的方式来传输电能’,实际上并非如此,无线充电就只是做到接触式的传感充电。
  重点是,接触!
  正常的逻辑下,只要存在接触,就应该叫做‘无线’。
  现在的‘光能跨空间传输技术’,才真的是完全没有接触,就可以跨越难以想象的距离,去完成光能的超远距离传输。
  当上级部门领导层,看到了‘光能跨空间传输技术’都被直接惊住了,有些人知道赵奕申请和爱德华-威腾一起做研究,还和空间链接技术有关,最开始只认为是,对空间链接技术进行一定的完善。
  现在他们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了,哪里是什么完善空间链接技术,直接就是完成了革-命性的升级,把空间链接技术升级为了‘空间能量传输技术’。
  “如果是再下一步,岂不是能完成物质传送?”
  “能量,再进一步就是物质!”
  “这个说得通!”
  上级部门马上召开了会议,会议上都是一片惊叹,然后他们讨论起了相关技术的应用,却发现暂时没办法去真正应用。
  怎么用?
  这种技术一看就非常的高端,但放在民用领域似乎没有任何意义,而其他领域也不知道该怎么用。
  他们一时间想不到用法,就讨论起奕星科技申请使用技术的问题。
  这当然没问题。
  但因为牵扯到超高的技术,肯定是要高层会议才能够决策的。
  高层一系列的会议后,同意了奕星科技使用最新研发出的技术,唯一就是技术所有权以及保密问题。
  前者,赵奕也参加了会议,并和其他方达成一致,所有权归属国家、空间信息科技公司以及赵奕个人三方。
  赵奕占据了一定的技术所有权,爱德华-威腾和张祁灿,则是只能拿到奖金了,因为有资格拿到最新科技所有权的,就只有在赵奕一个人。
  保密问题,自不用多说。
  和Z波技术使用的授权一样,所有和空间链接设备相关的技术应用、制造,都必须要空间信息科技公司来参与完成。
  这根本也不算是问题。
  奕星科技是纯科技公司,并不是制造业公司,他们研究的是技术,负责的是设计,具体制造本来就是要靠其他企业来完成。
  ——
  在完成了技术使用申请以后,赵奕就开始论证,建造环绕太阳运转的空间能量传输装置的可行性,论证主要是围绕详细数据进行。
  最主要的就是能源传输总量以及设备本身的消耗。
  任何能源供给的设备,都必须要做到输出大于输入,因为建立空间链接、维持能量传输通道,肯定是需要能量支持的。
  这一部分能源损耗,甚至要比供给Z波卫星装置,维持内部磁场以及其他电路损耗更多。
  赵奕并不是要详细的做计算,因为还没有详细的设计,他只能评估一个差不多的数值。
  “接收端最低也需要两百千瓦以上!”
  这是估算出来的数据。
  现在普通的Z波发生卫星,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功率,平均在100千瓦左右,考虑到每天只有一半时间,能够转化太阳能,功率平均就在50千瓦左右。
  如果要维持能够建立通往火星的Z波压缩通路,功率就必须要提升八倍以上,也就需要四百千瓦,再加上建立通路所需的两百千瓦,总计就需要六百千瓦左右。
  接下来赵奕找到了国家天文台著名的天文学家周霖教授,询问了一下太阳周边建立卫星的可能性,最主要是询问距离太阳多远,不会受到外部强风暴,也就是物理风暴的干扰。
  周霖非常的有耐心,还不断提醒着,“现阶段,建造环绕太阳卫星是不可能的,太阳风暴、射线电子风暴、强辐射,都会对卫星装置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赵院士,我建议你,还是不要去想建造环绕太阳——”
  “叽里呱啦——”
  周霖连续说了一大堆,赵奕也只能耐心的听,后来才回答说道,“如果只考虑物理性干扰,十万公里差不多就足够了。”
  “太阳表面的强风暴,起落最多有五万公里,十万公里的距离,就不会受到严重干扰。”
  “但也不一定,如果遇到了表面强喷发活动,十万公里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物理性影响。”
  赵奕得到了答案。
  十万公里!
  按照周霖的解释,十万公里基本上是安全的,也有微小的概率会受到物理干扰,但干扰的程度很小。
  因为有足够强度的材料保证,高温、高辐射、电子风暴等,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最怕的就是物理性干扰,比如突然性的强风暴。
  哪怕材料的性能再好,内部承受能力再强,受到强物理性的干扰,装置也肯定会出问题。
  赵奕得到了准确数据以后,就开始了详细的计算。
  如果是距离太阳表面十万公里,光能强度大概是地球附近的一千五百倍以上,再通过空间能量通路,同面积传递到接收端的大概是七百倍左右,就能最高实现转化七万千瓦的功率?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不是有多少的太阳能,就能转化多少的功率。
  哪怕是使用压缩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转化功率最高也只有百分之四十,高太阳能可以增加厚度,提升一定的转化率,但全部算在一起,最高比现有只提升十倍。
  那么和Z波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面积转化的功率,最高也只能达到一的千千瓦。
  “因为是空间能量传输来的光能,可以对电池板的外形进行重新设计,比如螺旋构造,最大程度的上进行吸收,转化率就会大幅提升。”
  “最高也许能再提升五倍,达到五千千瓦?”
  这只是理论上的数据。
  实际上,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最高转化也许只有三千千瓦,甚至两千千瓦。
  但是,不管怎么说,哪怕是五千千瓦的数据,和七万千瓦的数据,依旧相差非常的巨大。
  另外,他的计算是基于‘和Z波卫星太阳能电池板同面积传输’,实际上,发生专门传递能源的卫星,肯定会把传输范围最大化,最少提升个三倍、四倍是很轻松的。
  那么就会剩余大量的太阳能,无法被直接传递、使用。
  剩下的能源怎么办?
  赵奕皱起眉头仔细一想,随后又松开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也许这就是实现奕星科技盈利的第一步。”
  “真是没想到,第一步会是能源,会是太阳能!”
  大量能源浪费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建立更多的‘接受端’,分散接收所有的能源。
  那可是轻松发电超过十万千瓦的清洁太阳能。
  十万千瓦什么概念?
  发电厂的大型电机容量,才是以万千瓦作单位,也就是足可以顶得上一个发电厂的电机。
  这个电量也足以保证供应几万户普通家庭的用电。
  当然了。
  现阶段来说,发射环绕太阳的聚能卫星,来为普通家庭供给用电,绝对是非常不合算的生意,大概率会很久收不回成本。
  但是,哪怕只考虑民用领域,也足以支撑快速收回成本。
  比如,推广‘太阳能汽车’,十万千瓦的持续发电量,足以保证五千台汽车持续运作,最主要是,汽车只需要安装个小功率的接收器,就能二十四小时不断的运作,并不需要任何的加油、充电操作。
  每一台汽车的能源动力端,赚上五十万人民币,卖出一万台就是五十亿人民币。
  这个汽车生意,算起来真是钱途广阔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