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6 造星摇篮

  “卫报”,五星,“二十一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一部作品!重现了维克多-雨果笔下的恢弘时代!还有,见证了蓝礼-霍尔的顶级演出!”
  “独立报”,五星,“蓝礼-霍尔,蓝礼-霍尔,蓝礼-霍尔!这位炙手可热的年轻演员,再次证明了他的绝对实力;不仅仅只是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影帝,他的实力远超于此。表演真正地成为了一件艺术,观赏真正地成为了一种享受。没有人应该错过。”
  “太阳报”,五星,“女王剧院版本的经典是无法超越的!这是事实;但,阿尔梅达剧院版本却超越了经典,创造了一出伟大的剧目!这也是事实。给你一个观看这出剧目的理由:蓝礼-霍尔;给你两个观看这出剧目的理由:一个就已经足够。”
  “银幕”,五星,“一出堪比史诗的剧目,一位堪比传奇的演员,铸就了千禧年之后最伟大的一部作品。”
  “每日电讯报”,五星,“如同十四行诗一般浪漫,如同歌剧一般恢弘,如同小说一般跌宕,如同话本一般传奇,如同诗词一般动人。阿尔梅达剧院版本的’悲惨世界’,真正地唤醒了人们对舞台剧乃至对艺术的感触和喜爱。整出剧作的灵魂人物,蓝礼-霍尔更是劳伦斯-奥利弗附体!”
  ……
  五星,五星,还是五星。清一色的满分赞扬和推荐,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些刁钻刻薄的评论呢?那些挑剔嫌弃的批判呢?那些自得其乐、自言自语的艺术家呢喃呢?似乎在一夜之间,全部都已经消失不见。
  即使是艾玛-菲丁掏钱买通了所有媒体,如此情况似乎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唯一正常的推断就是,这出剧目真正地征服了剧评人,也真正地征服了观众,于是,所有人都炸锅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剧评人而已,首演之夜结束之后,观看了首演的三百五十名观众,迫不及待地在社交网络之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热情澎湃、慷慨激昂、语无伦次,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好精彩好精彩!啊啊啊,我要疯了!怎么可以这么精彩!我好想再看一遍!六个小时真的太短了,为什么不是六十个小时!”
  “耶!稣!基!督!好看到让我想要爆粗口!即使是对原著小说没有任何了解的观众,即使是对戏剧没有任何喜好的观众,这也丝毫不影响观感。故事的跌宕起伏和精彩绝伦,我就不多说了,但!少爷怎么可能那么好看!就连胡子拉渣、就连套着一个麻布袋,都好看得不行!我要死了!”
  “震撼,这才是真正得震撼!只有亲眼在剧院之中观看过这场演出,我才明白了什么叫做表演,那种震撼扑面而来,直接在瞳孔深处炸裂开来,震撼到了极致之后,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反应,只能傻愣愣地坐在原地。我简直哭惨了,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结局时,我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上帝,我已经语无伦次了!”
  “鼓掌十五分钟,双手都已经失去知觉了,但,这依旧无法表达我滔滔不绝的崇拜和喜爱。这样的作品,值得名垂千古好吗?”
  “天哪天哪天哪,少爷真的太好看了,呜呜呜,我想要给他生猴子。”
  “这是继丹尼尔-戴-刘易斯之后,我第一次真正地喜欢一名演员。蓝礼-霍尔身上的灵气和质感,真的太赞了。他的表演根本无法形容,我只觉得他的眼睛里盛满了星辰大海,仅仅只是一个眼神,就说尽了所有故事。真心敬佩!”
  “如果还有人质疑少爷的奥斯卡小金人,请亲自到伦敦西区去观看’悲惨世界’好吗?少爷分分钟告诉你什么叫做绝对实力。啊啊啊,我好想再看一遍啊!”
  “快去买票!这就是我唯一的想法,否则,你们会后悔的!”
  ……
  从脸书到推特,再到照片墙,乃至雅虎社区,讨论轰轰烈烈地铺陈开来,仅仅只有三百五十名观众得以在第一时间进入剧院内部观看了首演,但讨论声势却浩浩荡荡地冲上了巅峰,短短二十四小时时间里,相关关键词条的讨论热度就已经突破了五百万。
  对于好莱坞商业电影来说,如此讨论热度根本不值一提,可能也就是一个零头而已;但对于伦敦西区或者百老汇的剧目来说,如此讨论热度也已经远远破表,其他剧目的讨论热度甚至可能就连五十万都突破不了。
  在剧院观众之外,守候在剧场外围的观众们,等候了八个半小时,依旧没有能够买到一张首演之夜的门票,但他们却甘之如饴。第一时间地,他们也纷纷在网络之上发表了自己的见闻——
  当天剧院门口的名流云集,当天记者们的争先恐后,当天观众反馈的不可思议,当天伦敦西区的轰动震撼。
  以侧面反映的碎片,勾勒出了当天的盛况和精彩;进一步证实了观众和剧评人的说法:这出剧目真正地大爆特爆了!不仅仅是因为蓝礼,整出剧目的质量也都收到了好评;却又仅仅是因为蓝礼,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绝对焦点。
  在蓝礼之外,其他演员的表演也纷纷被提及,尤其是汤姆-霍兰德,这名年轻的小演员,曾经因为“跳出我天地”舞台剧版本而闯出了名号,这一次饰演了安灼拉,再次闪耀舞台;其他演员也都是如此,那些籍籍无名的年轻演员们,一夜之间就登上了各大报纸、各大论坛的头条,备受瞩目。
  伦敦西区的首演之夜,多少年不曾目睹如此繁荣了,一出剧目居然成为了造星的摇篮,恍惚之间,似乎又回到了一个世纪前的伦敦。
  从媒体到观众,所有人都沉浸在了一片欢腾鼓舞的亢奋之中,作为英国娱乐产业之中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杂志,“帝国”也没有缺席这场派对,第一时间进行了撰文,对剧目进行了点评。
  “约翰-科德打破了将近三十年的经典束缚,大胆而勇敢地呈现了维克多-雨果笔下的时代画卷,他成功了;平均年龄未满二十三岁的年轻剧组,堪比青年版’哈姆雷特’的挑战,他们成功了。
  还有,蓝礼-霍尔饰演冉-阿让,任何华丽辞藻都难以形容这位年轻演员所带来的震撼,仅有敬仰和憧憬。他会载入史册、名垂青史吗?也许;那么,他足以成为Y世代演员的领军人物吗?是的。”
  在文章之中,内德-穆兰详细地刊登了后台采访的所有细节,将剧组每一位演员的面貌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当然,还有重中之重的蓝礼,这无疑是首批报道之中,最全面也最深刻的一篇,真正地展现了“悲惨世界”台前幕后的世界。
  在这篇长达四页的专题报道最后,内德如此写到:
  “柏林电影节和奥斯卡登顶之后,所有人都在好奇着霍尔的下一步举动,这就是他的答卷。这位追逐着表演梦想的少年,正在用他的实力、他的天赋和他的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重新回到剧目之上,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开场。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开场表演之中,霍尔真正地呈现出了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强大的表演感染力,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就连声音都具备魔力。
  上帝,欢迎来到蓝礼-霍尔的世界。”
  “帝国”杂志的报道,无疑是一个总结,将所有的赞扬、所有的讨论和所有的话题都汇聚在了一起,真正地呈现出了“悲惨世界”上演之后的如潮好评;同时,内德也打出了满分五星,表达了杂志的立场。
  事实上,在首演之夜结束之后,一共有十四位剧评人在不同的媒体之上发表了评论——区区十四名,对于电影来说,着实不够看;但对于戏剧来说,却是热议狂潮。在这十四个评论之中,最低分是四星,而且仅仅只有一位。
  来自“每日邮报”,“这部作品能够超越女王剧院的版本吗?我秉持怀疑态度;但毋庸置疑,约翰-科德联手蓝礼-霍尔打造出了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观看剧目真正地成为了一种享受,如果观众不嫌弃六个小时太长的话。”
  固然带着一些戏谑和调侃,但四星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每日邮报”的推崇,只是没有其他剧评人那么狂热罢了。
  首演之夜落幕之后,当人们打开报纸、杂志、电脑,乃至于电视,恍惚之间有种错觉,关于“悲惨世界”的讨论话题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但只要涉及,赞誉之声就铺天盖地地宣泄而下,无处可逃;而且还是突破巅峰式的赞扬。
  “没有人应该错过!”
  这就是人们心目之中最深刻的印象。此时,人们这才回想起来,在数天之前,阿尔梅达剧院的排队购票长龙,甚至登上了新闻版面的头版;当时不少人都认为,这些观众都失心疯了,仅仅只是为了一个“蓝礼-霍尔”,就如此疯狂,将粉丝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是现在,人们却已经傻眼了——他们是不是慢了半拍?错过了最佳良机?现在再前往阿尔梅达剧院购买门票,是不是已经太迟了?
  好消息是,阿尔梅达剧院随即公布,目前首周门票已经销售一空,但之后的门票暂时还没有开启销售渠道,三天之后,也就是周一,他们将正式开启所有门票的预售工作。
  这下,炸锅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