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九章

  福全刚到王府, 便听管家急切来唤:“王爷,您可终于回来了, 前来传旨的公公都等您半个时辰了!”
  福全心头一跳:“传旨?本王刚从宫中回来, 现在这时候怎会有圣旨?”
  他不认为这么短短的时间内皇上会改变主意,心中反而不安起来。
  难道是劝皇上未成,惹怒了皇上?
  不, 不会, 他自认与皇上兄弟情谊深厚,在皇上跟前还是有几分体面的, 加之皇祖母去了, 他们这些在皇祖母心里惦记着的孙儿, 皇上是不会在孝期里为难的。
  裕亲王没有犹豫, 左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无论皇上有何用意, 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罚罚他俸禄。
  前来宣读圣旨的是乾清宫的一位大太监,魏珠, 他比梁九功看上去更年轻一些, 走的路子, 是当年梁公公一路爬上去的老路, 这回都能替皇上跑腿向王爷宣读圣旨了。
  康熙:常宁此前犯错有叛国之嫌, 险害国之储君折损于叛贼之手, 罪孽深重。朕念及恭亲王常宁已守皇陵十年, 孝心天理可鉴。其清修苦修于孝陵,从未问京城王府拿过一分钱,吃苦耐劳, 诚心悔过。而今皇祖母新丧, 作为孙儿,恭亲王也应当前往暂安奉殿为她上香磕头。
  皇祖母在世时,曾为长公主指婚,与科尔沁部台吉联姻,待孝期一过,长公主便要出嫁。
  于是命裕亲王福全带领人马,暂时前去接常宁,送其去祭拜皇祖母,暂时开恩典允其回京与长公主一见。
  皇上旨意上半点没有提及即将攻打准噶尔汗部一事,只从人伦天理出发,表示现在允许常宁归来只是暂时的,暂时的!
  至于之后会不会有将功折罪的机会,朕就是不说,你猜!
  福全惊喜极了,接旨后便捧着康熙命人草拟的文书看个不停。
  以他对皇上的了解,哪儿还猜不到他那是之前拒绝了自己,这会儿拉不下脸?
  虽不知是什么导致皇上改变了主意,只要常宁回到京城,以他的才学定有办法立功洗刷罪名。皇上到底没有剥夺恭亲王的爵位,可见心里对这位兄弟虽不满意,却也还是没有放弃他啊!
  福全将圣旨收起来,微笑道:“是太子殿下说服了皇上改变主意的?”
  魏珠微微躬身:“王爷恕罪,奴才并未当值于殿中,不知是何种情况。”
  福全了然,笑着命人送了魏珠一个红包做赏。
  既然是殿中,当时唯有太子在现场围观了全程。
  待魏珠走后,裕亲王之母宁悫太妃董鄂氏问他:“皇上答应你将常宁接回来,这是好事,怎么反而心事重重?”
  “我之前还想皇祖母这一去,可就没人能劝住皇上了,”现在看来,太子年纪虽轻,却能做到令皇上改变主意。这其中代表着太子不再是皇上的附庸,继承人,更是已经成为了独立的,能够影响到皇上想法的特殊之人。
  董鄂氏道:“自然无人能有老祖宗那样受皇上尊敬,你与皇上是兄弟,万一以后皇上做错了决定,你还会袖手旁观不成?福全自幼时起就说,未来要做个贤王,现在你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那便是落子无悔。”
  宁悫太妃年纪虽然大了,可她最懂得那对天家祖孙二人了,无论是老祖宗,还是皇上,都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一旦选择了跟着他们,只能一条道路闷头走到底。
  “是,到时候我不会袖手旁观,也一样会去劝。”
  那样的劝,或许比之御史更加有分量,也更加冒险。
  福全想着:也许,可以试着从太子那儿入手。
  总是被人惦记着的胤礽,都不知道打了多少喷嚏了,他问乾清宫中的宫人要来帕子,拧了拧鼻涕,又对着光洁的镜子整理好仪态,没过多久又恢复了完美的太子模样,除了那微红的鼻子尖,谁瞧不出来他刚才将鼻涕拧得震天响。
  康熙有些紧张他身体,忙命人将太医给请了来。
  胤礽:“一定不是伤寒,儿臣嗓子又没事。”
  康熙:“你这嗓子什么时候好过?”
  这公鸡嗓叫做没事?
  胤礽一噎,不服气道:“儿臣这是到了换声期,等嗓子长成熟,以后就变成成年男子的声音了!”
  为了照顾自己的嗓子,他没少忌口,还准备了大量的润喉糖。
  太医请脉后,禀告道:“殿下略有阳虚,不能固表,加之春邪以外勾引,则引起体内邪气内外勾结。”
  于是开贴扶正祛邪汤药,喝上三天,再提出要求殿下少去“春邪”出没之地,方能改善此症。
  胤礽好歹也学过一些中医,什么木火土金水,心肝脾肺肾,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都略懂一些,这回被太医说得有些懵:“春邪是什么?”
  太医道:“春意最旺之地,花开的地方,柳絮飞舞的地方,都莫要去。”
  【所以大朋友这是花粉过敏。】
  胤礽:“……”
  大清没有“过敏”这个词,胤礽会知道还是因为看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小时候攒下来的认知。
  好在,中医对于过敏的概念被认为是“本虚邪实”,虽抽象了些,倒是很有本国特色的说法。
  胤礽无奈道:“尤太医,若是白晋来问您医理时,您也像这样回答,他就不会为了阴阳虚亢、各种邪说而天天缠着您问到底了。”
  尤太医家中世代行医,少年时拜得刘院使为师,善于针灸与药理并用治病,自从外洋使臣向汗阿玛要去想要钻研学习中医起,便是这位太医总负责安排底下的人去教授。
  尤太医道:“殿下正在长身体,还请殿下莫要太过伤神劳累,多用膳食,多加运动,早睡早起,如此体内阳气才足,内气才正。体内阳正,则外邪不侵。”
  胤礽嘴上应下了,待在康熙监督下喝下一碗汤药,便又投身入了事业之中。
  想要建立以大清为东道主的贸易中心,可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达成的。
  摆在眼前的便是户部分化变革,分化以后,原本的户部尚书陈廷敬便成为了财政部尚书,另外需要汗阿玛指明两人,分别担任农业部尚书与民政部尚书。
  每一位尚书都需要满汉左右侍郎,那便是需要十二位侍郎。
  户部的职能分化规划,陈大人的奏折之中写得清清楚楚,令胤礽担心的是汗阿玛一直未在奏折上批阅准奏,这事儿就还没定下来,到时候一定有许多人反对。
  “你也知道担心?”康熙道:“你将原本的一部分为三部,岂不令其余各部院人人自危?其中涉及多少利益,索额图都没有与你说清吗?”
  “三姥爷说了,儿臣不听,所以现在他听儿臣的。”
  这也是让康熙头疼的地方,原还指望索额图能影响太子,谁知他反被太子牵着鼻子走,没一点一品大员的骨气!
  “儿臣动了礼部,现在分化出来的部门运转良好,礼部成了正在掌管祭祀礼仪的清闲衙门,而有才有志之臣则调任实干部门辛勤劳作。如今再动户部,陈大人将这事都包了,他既然愿意包,那便是赞同儿臣的规划,说明这样的分化于国有利,于汗阿玛有利。”
  “于八旗、宗室却无利。”
  胤礽笑嘻嘻:“汗阿玛若是惧怕八旗、宗室,早在儿臣发展外学、科学,提出请您建海军时就不会动手了。八旗旧贵族们,若是都像三姥爷那样支持汗阿玛该多好,再不济也要像明相那样,又有能力又有自知之明。”
  康熙将朝中众臣上奏分类叠起,指给胤礽看:“这些是赞同陈廷敬奏折的,这些是不赞同的。”
  赞同与不赞同之人,各有一半。
  其中身居低位之官赞成比例更大,汉臣们的赞成比例更多。
  而身居高位,出身满洲贵族的臣子,除去索额图一脉铁站太子,其余多不赞同。
  原先守旧势力的领头人便是索额图,这会儿他“弃暗投明”,同样也令一部分人弃他而去。
  如今他们都聚集在了宗室身后,领头人便是朝中地位最高的勒德洪。
  胤礽惊喜道:“有一半人赞同,儿臣真没想到。”
  康熙淡淡道:“于低位臣子而言,拥有更多的机会成为部院尚书是好事,身居高位的人,自然也不希望自己手中的权力被分散。”
  “再高的权力,能高的过汗阿玛吗?勒德洪王爷兵权也要抓,钱财也想摸,头上还顶着大学士的帽子,结果自己身体还不好,三天两头请假养病,不是伤寒了,就是头痛了。”
  胤礽:“待在多高的位置,就要做多么重要的事,他那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汗阿玛还不如允他退休养病呢!”
  康熙以奇异的眼神瞥他:你当朕不想?
  父子二人的想法同步到了一起,胤礽指出了一个能令汗阿玛答应写御批“准奏”的点。
  加强皇权!
  朝中情况,掌舵人是汗阿玛,平衡如何也是汗阿玛在下手,他坐在最高处,审视着大局,无论八旗如何,宗室如何,帝王自己的利益,便是手中的权力。
  康熙并未挣扎太久,或许他本身也想要动一动如今朝政的格局,他拿起朱笔,在陈廷敬的奏折上写下了“准奏”二字,预示着一场在朝中掀起狂风巨浪的变革展开了序幕。
  康熙拿着那奏折,欣赏了片刻自己写下的朱批,淡淡道:“之后,你不会顺利。”
  反对的声音会越来越响。被戳中痛脚的守旧势力,将对太子发起猛烈攻势。
  胤礽珍惜自己的小命,不仅有小美预警,身边还跟着心裕。
  “汗阿玛放心,儿臣两点一线,绝不出宫门,绝对不会让人有套麻袋的机会。”
  帝王心累地摆了摆手:“你之后就知道了。”
  这次户部分化后,无论太子未来想要做什么,都将面临巨大的阻力,朝臣的敏感神经已经被胤礽戳得紧张到了顶峰。
  没多久,皇上分化户部为三部的圣旨下来,果真遇上群臣争执。请收回成命之奏络络不绝,康熙闭着眼将它们都压了下来,算是以帝王之威,将所有反对之声压下。
  众人见皇上铁了心,甚至还派了三阿哥与四阿哥一同辅佐陈廷敬分部事务,自知这块铁板是动不了了,于是转而攻其“软肋”。
  陈廷敬自是风口浪尖,还要忍受众人嘲讽他傻乎乎分走自己的权力。
  太子所受压力仅次于陈廷敬,谁让三阿哥与四阿哥从小就跟太子好?
  不过三日,弹劾太子之奏已经堆地像小山一样高。
  康熙将胤礽拎到御前,让他一一阅读那些反对之声。
  “好好看看有多少人反对你,他们又为什么反对你。”
  若不将现实摊开在太子面前,他永远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后果。
  康熙指着这些奏折:“细细的看,好好品读,现在朕能为你挡住那些,以后呢?都靠朕吗?顾全大局是为君之道,你可不能再每一回都将烦心事交给朕来收拾,你得自己立起来!”
  胤礽嘴里嘀咕着:“儿臣能靠阿玛为啥要自己立起来?”
  康熙听他屡教不改,恨铁不成钢:“朕总有一天会老,还能像奶孩子似的将你奶到七老八十?!”
  “好嘛,好嘛,儿臣细品,细细品,”胤礽一边哄着,不与他辩解这些,免得汗阿玛又闹着要他断奶,以后没人给他收拾摊子,那他可就真要哭哭了。
  至于自己独立起来?
  胤礽想了想:算了吧,独立了就没了阿玛,不划算。
  康熙见胤礽认真看奏折,又有些忧心太子的心态问题。
  他年少时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与指责,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少帝羽翼未丰时的百般滋味他都尝过,左右他年纪小,御史参奏时是怎么严厉怎么来,他又要维持帝王之体面,又要思索如何破局,到最终为了顾全大局,还得捏着鼻子认错。
  胤礽捧着奏折笑道:“汗阿玛,他们说儿臣好吃懒做,没有作为!”
  “这本说儿臣桀骜不驯,不尊师长。”
  “这本说儿臣总是钻研歪门邪道,不敬儒学。”
  “这本还说儿臣贪财好色,他说儿臣去边境时候带两个貌美如花的小宫女,哈哈哈哈哈!”
  康熙让他看这些奏折,为的是教育他以后三思而后行,多顾虑一些总没错。
  胤礽看那些奏折,就像是在看攻略似的,他以为汗阿玛给他看这些奏折,目地是为了找到别人的理由,然后将这些被指出来的漏洞都一一补上。
  大人们都是好大人,他们自己把“攻略”送到了胤礽手中。
  就是有些人的理由,扯得太古怪了,也让胤礽忍不住发笑。
  康熙:……
  朕这是白担心了?
  帝王目光深邃,见太子那小嘴咧开像太阳一样灿烂,心里不是滋味。
  他暗下决定:下回太子再做什么,朕不给他收拾了,下次一定不帮他,朕发誓,这是最后一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