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中医的尴尬
比如现在,在送走了焦语儿和又有明显好转的涛涛之后,杨晨的办公室里就被一群老家伙包围了。
“院长,最近对于中医的投入实在太大了,这不符合我们医院的发展计划啊!”一个老西医吹胡子瞪眼的说。
赵国梁直接顶道:“放屁,你们买一个设备都要几百上千万,但是我们花费多的就是点中药,凭什么说我们的投入大!”
老西医不满的说:“但是你们的产出是最少的!你们治一次病才能赚多少钱?我们的设备使用一次又能给医院带来多大的效益?还有我们的药,又能给医院带来多大的效益?这些你算过没有?”
赵国梁愤怒的说:“治病救人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要考虑那么多利润的问题,我们是医生,不是商人!”
老西医嗤笑道:“我们当然是要治病救人,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赚来的钱都被投入到了更多设备的采购中,比如去年咱们医院采购的那台光子理疗仪,是一般医院能买到的吗?他挽救了多少生命?还有各种设备,你算过他们救下了多少人命吗?”
赵国梁一时哑然,中医多多少少都懂一点西医,因为当年嗡嗡嗡年代的时候,中医被视为传统糟粕大肆打压,而西医反而因为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少数四等汉的观念变成了主流,在一方大肆传播发展,一方连古典书籍都被烧毁的强烈对比之下,中医越发倾颓,现在甚至学习中医的医生想要拿到毕业证多多少少都要学一点西医用来修学分。
但是西医对中医的了解呢?骗人的,坑人的,蒙人的,吃不死人而已的医学而已。
现在很多患者生病首选都是西医,如果因为西医治不好或者没有治愈希望甚至有的是因为花费太贵,这才会求到中医的,结果万一中医治不好,患者会认为这是因为中医无能,如果万一治好了,患者会觉得这病本来就好治,那些医院实在太黑了,这么简单的病都要收那么多钱。
反正最后坑的都是中医。
这种了解的不对等,以及社会对双方的认知,还有双方本身治病的手段,直接导致了两方地位的不同。
大部分医院的中医都比西医弱势的多的多,有些医院的中医医生甚至只有小猫三两只,完全是因为为了有中医科这个科室而成立的。
而这尖锐的矛盾,因为杨晨为中医科室大肆更换过期药物造成的大量花费,直接爆发了出来。
“孙医生说的不错,现在中医却是赚不了多少钱。”
听着杨晨的回答,孙医生摸着胡子笑了起来,这个院长虽然不靠谱,但是至少还有点脑子。
而赵国梁则是懵了,院长不也是中医嘛?为什么这么向着外人?
不过停了一下,杨晨又说道:“所以现有的中医需要迎来变革!”
“变革?”孙医生嗤笑一声,变革?怎么变?
“变革?”赵国梁同样无奈,这不是说变就能变的,因为传统典籍的大范围缺失,现在的人对于中医能够学到一些古人的智慧都可以称得上是国手了,连自己该学的基础都没有学会,谈什么变革?
“你们应该知道,我现在挂号,一号四百万,虽然现在只有一例,不过很快就会多起来。”杨晨淡然的说。
这话即使是孙医生也不得不点头,一号四百万,这简直就是奇迹,虽然这是杨晨收费的方式不对,不是按照用了多少药材收多少钱,而是一个病多少钱,但是不得不说,一下子收上来四百万,对于医院里所有人都被震慑了一下。
“你的意思是让中医以后走按病收钱不按耗费收钱的方式?”赵国梁皱了皱眉头。
如果这样做的话,别说会因为这种情况增加中医部的收入了,连维持现状都费劲!
很多患者就是因为中医省钱或者中医不动刀才来的,现在整体涨价,肯定会流失一大部分患者,更何况最重要的是,这个价格谁来定?
一个病有轻有重,有难有易,都是一个价位?这绝对是不公平的。
但是如果不是一个价位,患者又不懂,他们反而会认为不公平。
杨晨摇头道:“不是这么简单的方案,等到我正式接诊的第一位患者痊愈,能够使用中医治愈脑瘫的事情绝对会传播开来,到时候,你觉得咱们医院中医的地位会如何?”、
赵国梁立刻说:“他们肯定会觉得,能够用中医治好不治之症的医院,就算他们在其他方面不是专长,但是肯定医术也不会差!”
杨晨点头轻笑,当时考虑治疗哪种疾病的时候,选择一种不治之症,就是为了这个影响力去的,因为如果专攻某一项,可能会对医院其他科室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一些专治肛肠科、或者妇产科的医院,虽然患者患上这样的疾病会第一个考虑这家医院。
但是如果不是患上相关的疾病,大家一般第一时间将这个医院PASS掉!
为什么?
你不觉得去一个专治肛肠科的医院做口腔检查牙科诊断很搞笑吗?
但是中医不同,一来不同于西医有那么多的科室,中医就是中医,二来针对不治之症,只要能够治疗成功,这证明的是整个医院整体中医水平的高度,很多患者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中街医院,同时也不会对本来强势的科室造成影响。
“但是这样一来,我们的水平……可能,不是很达标。”说着,赵国梁尴尬的咳嗽了两声。
杨晨可是空降的院长,医术再高跟他们医院有什么关系?半点关系没有!
虽然其他患者不知道,但是中街医院同样不会因为来了一个医术牛逼的院长就整体医疗水平突飞猛进。
“第一个患者应该还有将近一个月就可以出院了,这段时间,你们要抓紧提升自己的水平啊。”杨晨笑了笑,给了赵国梁一个鼓励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