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无可避免

  魏、齐、燕,三家在渤海中,不时往楚国的脸上“滚”,楚国自然不会没有察觉。
  只是对于楚国来说,也是越晚开战越好,尤其楚历六年都快过去,甘宁却还未能返航,也没什么消息传回来,令楚国海军的士气也并不高亢。
  相互顾忌之下,才有了眼下的一幕——魏国不承认海寇和他有关,燕侯也不承认强夺矿产是他指使,辅汉诸侯也并没有真的出兵,更多的是“装腔作势”。
  而楚国……你们既然不承认,我也就先不实锤你们,重要的交易上卡一卡,并且在蜀侯那出出气,不让民间太憋屈,保持住强楚的“人设”也就罢了。
  辽东年节时,公孙康也在燕侯府中,大宴群臣——原本东汉末年的“新年”,并没有这么火,不过从扬州在当初将军府的带动下,开始“过年”,到屡次在元月一日,各方诸侯都有大事“咸使知闻”,令“新年”在民间,也越发具有仪式感。
  虽说除了楚国之外,其他诸侯治下百姓,大多没什么余粮,但毕竟有楚国作为“发动机”,商品经济复苏之后,大量粮食也从楚国出口了出去,缓解了其他诸侯的需求,令治下百姓的日子也不至于太惨。
  或许不能大鱼大肉,不过过年小小的开个荤,分买几两肉馅还是大多都能做到的。
  “楚国的‘楚学’虽然在德治方面,有不少偏颇,不过在务实生产上,的确有可称道之处啊……”柳毅看着有些热闹的襄平街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身旁的凉茂在说。
  此时燕侯的宴席已经散席,出门时柳毅特地拉住凉茂,没有让他上马车,而是与自己一起步行,甚至让仆人和亲卫退后几步,自己提着灯笼走在前面。
  无论柳毅是不是问自己,反正凉茂只当他在自言自语,也不答话。
  “伯方的两个儿子,是在金陵大学吧?”柳毅在沉默片刻之后问道。
  “还有一个女儿也在楚国求学。”凉茂间接的应下,并且作以补充。
  柳毅被呛了一下,之后感慨的说道:“看来……伯方很喜欢楚学。”
  的确,凉茂刻意提起,被柳毅下意识忽略的女儿,显然是想要提醒什么,也就是间接的批驳,柳毅刚刚对楚学的非议。
  “不过这次伯方居然力谏主公,与魏王、齐侯一起合击强楚,着实有些出乎小弟所料,伯方兄可愿意解惑?”柳毅一边说着,一边也没有停下脚步,仿佛真的只是闲聊。
  “首先,没有力谏,其次,我只是说了一下,你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凉茂言简意赅,似乎是想说,合击楚国的决定,与他毫无关系。
  而且……我凉茂也不是楚国阵营的,你不要乱说!
  然而这话显然并不能令柳毅满意。
  柳毅渐渐放慢了脚步,最终在距离自家不远的胡同旁站定,后面的亲卫这时也默契的停留在二十步之外,凉茂的随从……自然也不敢逾越。
  与柳毅不同,凉茂在襄平有名无权,府中也没什么亲卫,只有些普通仆役。
  “以伯方兄之才,若是真一心为主公出谋划策,小弟可以担保说和、定让主公与伯方兄尽去前嫌,今后伯方兄在燕国,也大有所为。”柳毅扭头严肃的对凉茂说道。
  凉茂对此却依旧看着前面,神色毫无动容的说道:“柳大人说笑了,燕侯坐镇幽州,我本就为其臣属,有什么前嫌?又或者说……柳大人觉得,某什么时候有不怀好意的陷害了谁、误导了谁?”说到后面,凉茂才扭头看向柳毅。
  柳毅闻言,面色再次恢复柔和,甚至和善的说道:“自是没有此意,伯方多心了。”
  “柳大人到家了。”凉茂提醒道。
  “恩,来日有空,再烦伯方兄到府相叙吧。”柳毅说完,便径直带人回家。
  凉茂也终于能上车缓和缓和……
  襄平这地方,过年时还是很冷的,现在又没有棉衣。
  对于凉茂的两子一女的事情,柳毅也没有多提,毕竟名义上人家是正经去楚国学习的——在民间,这也没有被禁止,甚至是鼓励的。
  燕国也同样派了一些年轻学子去学习,包括柳毅的一个庶子也在其列。
  虽说魏齐燕三家暗盟,但现在依旧只是渐渐清除楚国在渤海的影响力,并且继续扩充实力的阶段。
  真的开战,至少也是今年年末、甚至明年的事情!
  以渤海海域的气候,年末开战的话,肯定也是以陆战清理楚国的港口为主。
  毕竟以此时每年的天气来说,北方唯一的不冻港就是楚国在辽东原沓津位置建立起来的辽东港。
  也只有辽东港,在隆冬时还能够进出大型战船而不受影响。
  这也是楚国能在渤海制霸的关键!
  冬天要作战,本身就是一件并不划算的事情,不过如果只是清理楚国港口的话,倒是可以“努力”一下……
  毕竟楚国在渤海周围,这几个招人恨的港口,都是在魏齐燕三家的眼皮子底下,反而对于楚国来说是飞地、对各家来说并不存在“运输成本”,这也就解决了冬天作战的做大问题。
  最多只是冷得拿不住兵器的那一两个月,肯定无法发起攻势而已。
  而且要说天气对战斗力的影响的话,楚国的军队,兵源很不抗冻……
  哪怕楚国对此也做过专门的训练,并且尝试以迁徙的北方人,单独作为兵源训练,也的确起到了一些弥补作用,不过……楚军在北方寒冷季节的陆战能力,绝对是其最大的短板之一!
  如果在冬天时候,陆战争夺港口的话,对于三家来说,应该算是天时地利人和。
  至于要在年中时候,直接与楚国全面争夺渤海?
  且不说打不打得赢,至少……先拿掉楚国几个渤海周围的港口,才更有利吧?
  而且要知道,在与楚国的贸易中,他们也是痛并快乐着——被楚国占便宜的同时,也有很多楚货,是他们所渴望的,更别说还有楚国大学……
  现在还只是“矛盾”,如果真的切实分出敌我,即使楚国自重身份,不会下毒手,但必定也会逐出他们派遣的学子。
  要知道从这些学子的回报来看,他们在金陵,可都是每时每刻都有重要收获的。
  当然,在楚国大学方面,各家也都有备选的计划。
  虽说越晚越好,但也不会完全被此事“绑架”,而不敢开战。
  比如……各地赴楚的学子,其实都是明面上一波、背地里一波,后者是和民间学子混在一起的,除非楚国完全以“属地”为准则,否则只驱逐那些有官方代表头衔的学子的话,还有是会有部分“漏网之鱼”。
  而如果真的楚国以属地为准则,比如“凡魏国出身学子,一率驱逐”,那么对楚国的声望同样是一种打击,毕竟很多民间自发前往楚国的学子,很多都是真的对楚国和楚学,有所认可、崇拜。
  这些人也被驱逐的话,其实是楚国在驱逐自己的潜在人才,并且如果楚国将那些寒门、或是并非诸侯排遣的士族子弟驱逐,定会失去一部分人心。
  甚至还有幽州凉茂这种情况……
  总不能将其他人驱逐,唯独留下凉茂这种,暗地里与楚国有“合作”的士族的子弟吧?
  那就不算暗地里了吧!
  因此魏、齐、燕的判断,都是楚国会驱逐官方派遣的这部分,并且对民间学子也加大审查力度、隔离出核心学科,而不会一刀切。
  毕竟楚国在“敌国”的路人缘,也是楚国的最大优势之一……
  此时在徐州彭城,今年没有被宣到长安的刘备,也在和一名羽扇纶巾的年轻人,在讨论……或者说是感慨楚国之事。
  比襄平更加明显,在彭城高耸的城楼上,更能够看出今年街道的热闹。
  毕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刘备是不愿意太苛待百姓的。
  看着这一幕,刘备心里却有些惭愧,毕竟他心里清楚,眼前的“盛景”,并不是他缔造的,而只是借了白图的光儿。
  “主公是在叹息楚国?”年轻人……也正是白图失之交臂的诸葛亮,这时轻摇羽扇的问道。
  虽然就是为了诸葛亮,刘备才特地生了火炉,但是该摇羽扇,还是要摇!
  “不错,想当初我与白公,也曾相谈甚欢,如今汉民福祉,也有八分要归功于白公,奈何、奈何。”刘备说着,无奈的摇了摇头。
  “主公既有此心,与其叹息,不如准备好,等天下一统之后,做出九分、十分,乃至于更多,以奉天下。”诸葛亮在一旁半是开解、半是激励的说道。
  对于楚国的技术,诸葛亮很认可,对于白图本人,诸葛亮也至少有七分是尊重,另外三分也并不是蔑视之类的情愫,只是单纯的不认同。
  主要是对于楚学……诸葛亮觉得要辩证,而且要大为批判的来看!
  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倒是没想过,能直接弄死白图,而是想要尽最大的努力,将天下掰回到主旋律上来——汉室正统的主旋律。
  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多的福祉,也是他们的期望与愿景。
  对他们来说,现在要做的更像是前汉时的几次削藩……
  刘备也没有在这感叹上多深入,毕竟他如今也是一方雄主,并不是轻易就迷失目标、还需要别人开解的人,而是转而问道:“楚国在渤海的种种争端上,对魏国和燕国,甚至包括二弟的一些行动,都表现得很‘谦抑’,渤海一战……真的无法避免?”
  “仅仅拿回几个港口的话,只要给楚国足够的‘台阶’与震慑,说不定可以暂缓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但最多也只是暂缓。而且无论如何,我们和魏王的目标,都不是区区几个港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