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清廷之议
三月十九,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当日,便命降将唐通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以及山海关总兵高第,吴三桂、高第投降,二十二日唐通接管山海关防务。
三月二十四日,吴三桂领军到达永平府,张贴告示安民,次日抵达玉田县,闻听刘宗敏逮捕其父吴襄勒索二十万,遂率军而返,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镇守山海关的唐通部发动突然袭击,大败唐通于关下,彻底占领山海关。
中原大地巨变,明朝帝都被大顺军攻陷的消息,三月底传到关外清廷,此时清廷已然渡过因黄台吉猝死而出现的内部动荡,多尔衮与黄台吉之子豪格争夺帝位失败,联合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掌控军政大权。
盛京皇宫崇政殿,多尔衮得知明廷巨变,明皇自刎殉国的消息之后,哪里还能坐的住,急忙召集清廷各亲王、旗主、各部重臣议事。
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礼亲王代善,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五大正在盛京的亲王,范文程、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以及明廷降将洪承畴等人齐聚崇政殿内商议如何该应对此次明廷犹如天翻地覆一般的巨大变故。
站在御阶之下仗剑而立的多尔衮满脸凝重,见来的人差不多了,即开口说道:“明朝发生的变故,想必各位大概也已知晓,如今崇祯自刎,李自成入主北京,明朝半壁江山已失,社稷覆亡只怕为时不远,依诸位看,我大清当如何应对。”
殿内满清大臣无不交头接耳,唯有范文程与洪承畴二人默然不语。
范文程乃是汉人,原是沈阳县学秀才,十八岁考取功名不思报效国家,反在努尔哈赤攻陷抚顺之后主动投靠,十余年间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建设国家制度等一应事宜皆有其身影,被誉为满清开国之初第一文臣,然却实实在在是背叛民族,投靠鞑虏的头一号卖国巨贼。
洪承畴自不必说,被崇祯帝倚为左膀右臂的蓟辽总督,身受国家重恩,却在兵败之后投降,实为大节有亏之人,终黄台吉一朝亦因气节亏损而未得重用,只在顺治即位之后才受到多尔衮青睐,得以位列朝堂。
半响后,济尔哈朗说道:“如今关内形势未明,我大清当静观其变。”
“何为形势不明?”豪格眼睛一瞪道:“如今明廷虽未覆灭,可京师已失,我大清理应趁此良机劫掠中原才是,若能俘虏中原百万人口……”
“肃亲王言之有理啊。”满清各大臣不住附和。
多尔衮脸色越发难看,他原也打算此时出兵劫掠中原,再复崇祯二年故事,可提出此议的是豪格,就让他很不满意了,尤其是如今还有这么多权贵附和的时候。
目光转向洪承畴,多尔衮略有些期待道:“洪学士可有高见?”
洪承畴如今在清廷的地位多少有点尴尬,他兵败被俘,明廷只当他已殉国,死后哀荣可谓盛极一时,可偏偏他没死,而是降了清,若是降清他这位封疆大吏能得重用也就罢了,可清廷绝大多数重臣也看不起他这个背主弃国之人,如此一来,想回明朝绝无可能,留下来又索然无味,说是度日如年都不为过,他有时候真恨兵败之时,为何没有全节尽忠。
好在黄太吉死的快,摄政王多尔衮对他还算信任,让他的地位才有了很大改变,如今恩王发问,洪承畴哪敢怠慢,忙道:“北京失陷,对我大清可谓千载良机,如今山海关还在明廷之手,高第、吴三桂如果不降李自成,那么李自成必定发大军攻打,如此鹬蚌相争,我大清完全可以坐收渔利,抓住时机夺取山海关,若是降了,山海关如此重地,李自成必定不会放心让这两人继续镇守,应会将山海关主将换为自己心腹,不管换谁来镇守此关,想要熟悉防务总得需要时间,我大清八旗铁骑完全可以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城下……”
“洪学士之言深合本王之意。”多尔衮沉思,目光又移向范文程身上道:“范学士可有话说?”
“此乃国战!我大清当起倾国之兵以攻之!”范文程语出,满堂皆惊。
多尔衮脸色凝重,范文程虽是汉人,但大清建国至今,能快速走向强盛,范文程功不可没,他的意见在整个清廷也没人敢于不重视。
“明朝腐朽,文臣贪财,武臣惧死,虽有雄兵百万,然敢战、能战之兵百不存一,我大清八旗虽是精锐,但军力不足,对上腐朽没落之明廷,百战百胜自然不在话下,可如今顺军应势而起,数十万顺军皆是百战余生之老卒,若是李自成借攻破明都之威席卷天下,要不了几年,我大清将要面对的就不是不堪一击的明军,而是数十万顺军敢战之士,敢问各位,八旗虽勇,可以一隅之地能抗一个新兴王朝的百万雄狮否?”
“如果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我大清愿意在关外偏安,可一统天下的顺朝,可会愿意我大清蛰伏在侧否?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中原历代王朝,汉朝定鼎天下不过数十年休养生息,汉武帝便打的匈奴狼奔居胥几乎亡国灭种,唐太宗委曲求全,一朝恢复元气便杀的突厥四分五裂,宋代军力孱弱,宋太宗还一心想要收复燕云北征契丹,明初更无需多说,成祖五征漠北打的北元灰飞烟灭,如今顺若代明而取天下,又岂会容我大清在关外对中原虎视眈眈,范某料定,一旦李自成灭了明廷残余,必将亲提大军征我大清,到了那个时候,仅凭我大清八旗,能否抵挡新朝之锐,各位不妨深思一二。”
大殿内押鸦雀无声,范文程的话听在满清重臣耳里,多少有点觉得危言耸听,甚至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可偏偏找不到什么话去反驳,唯有洪承畴暗自点头,心里对这个仅是秀才出身的汉人重臣又高看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