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 朕与你们同在

  扶苏勒住战马,走到了道路边上,马低头肯长势极好的青草,“谁的部下?”
  这一次不等郑和说话,一个武将便走了出来:“陛下,是末将的部下,三兄弟都从军,而且还是在一个军队里边的情况很少见,所以末将当初就非常注意。”
  “你叫什么名字?”
  “末将姜维。”扶苏点头道:“这老妇人家人还有多少人?”
  “就她一个人,还有十多个缺胳膊少腿的武夫,已经上不了战场了,现在都在她家中,就管她叫做娘。”
  “都是些无家可归的人?”扶苏心里一阵难受,很多老卒下了战场,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最后死的更是丢脸。
  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状,没有什么所谓的补贴。
  “都没有。”姜维道:“咸阳城外的老卒村,都是无家可归的老卒居住在那里。”
  “靠什么过活?”
  姜维不敢说话了,低着头。
  “这些事情,以前从来没有人和朕说过。”扶苏看了一眼郑和,郑和整个人入坠冰窖:“到了成都,自己领受五十军棍!锦衣卫全体上下,扣除俸禄三月!”
  “臣谢主隆恩!”郑和翻身下马,叩首拜道。
  姜维咽了咽口水,道:“都是靠着以前的主将送去粮食,要是主将战死了,新上任的主将没有人理会,也就只能去城中乞讨了。”
  扶苏忽然想到了那一日暴雨,他和胭脂乘坐马车,看到屋檐底下有一个乞丐。
  “朕知道了,快马给吏部,拨给一些物资过去。”扶苏扯了一下缰绳,忍不住高声唱了起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这是正史上汉代的乐府诗,这个年代人自然是第一次听过,而且还是皇帝亲口唱出来的。
  成片成片的武夫都向着这边看了过来,悲愤是一种力量,老妇人的话,像是重锤打击在扶苏的心中,诗歌本就是有感而发。
  扶苏如今已然,觉得唯有此诗,能表达自己此刻心中的悲愤。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心肠再坚硬的壮汉,听到这里也忍不住红了眼。
  皇帝还没有停下,歌声在军中回荡:“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憋在心中悲愤,只有彻底散发出来,才会真正转化为力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不知道是谁触景生情,在马背上起头唱了起来,皇帝的新词他们不懂,但是其中的情感却不是假得,很自然,人们想到了耳熟能详的歌谣。
  “今我来思,雨雪靡靡——”
  李元霸流着泪,想到了死在千山城的兄长,死在了陈金山的大哥,死在了江阳城的三哥,死在了滇池的侄子和父亲。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歌声并不能完全把悲痛带走,但是却能鼓舞军心士气。
  “……”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正在所有人都心痛的时候,皇帝身边禁军的歌声骤然一变:
  “岂曰无衣!”
  所有的人身躯都是陡然一震,先前所有的悲伤都瞬间消失,几十万靡靡的大军骤然散发出冲天气势来
  武夫们举起手中的战矛,仰天嘶吼:
  “与子同袍!”
  有的人眼角还在带着泪水,同样振奋精神,这些都是百战不死的老兵,半身蹉跎岁月都在战场上,生里来死里去,对于活着的情谊,他们比任何人都看得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是最铿锵有力的战歌,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敢死之士高声怒吼着奋勇上前,死不旋踵。
  皇帝也在高声大唱,军歌唯有铿锵雄壮,方才有肃杀之气,进一步才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所有的人都觉得热血上涌,直冲天灵盖,扶苏站在高处,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身披黄金甲的皇帝陛下。
  “朕的儿郎们!”扶苏摘下头盔,“朕指天立誓,定要一统天下,建立一个属于我们大秦自己的天下,朕不愿意看到天下有冻馁之人,不愿意看到战死的袍泽没有人能记住他们的名字。”
  “朕需要你们记住,不管什么时候,朕与你们同在,我大秦的勇士无所畏惧,我大秦的天下,就在你们脚下!”
  “万胜!”
  数十万人齐声怒吼,声浪冲天而起,响遏行云。
  “万胜!”
  “万胜!”
  “万胜!”
  扶苏傲然挺立着胸口,在无数双眸光的注视下,他激动的热泪盈眶,眼前的这不是历史,不是史诗,更不是流传于后世的小说传记,而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每一个人都在为这个伟大的帝国流淌鲜血,消耗生命。
  这些人,才是最可亲可敬的人。
  “朕的江山,朕的子民……”
  当后世人翻动泛黄的书卷,缅怀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很少会有人记住这几十万人的个数,但是后世人一定会记得,这一支军队叫做秦。
  正如同一个人看到大海的时候,他眼中没有一滴滴的构成大海的水滴,但是却有整个大海的轮廓,他能感受到整个大海与天地齐宽的浩瀚。
  扶苏发自内心的希望自己这些子民可以背后是记住,也发的痛恨那些以春秋笔法记录史书的官员。
  好在司马迁不是这样的人,远处有一个一边擦着泪,一边舔、毛笔鼻尖,然后在一个小本子上快速记录着些什么的太史令,这个人就是后世名气非常大的司马迁,在他的身后,则又十数人,这一次前来,都是为了记录下来这一场旷古绝今的战斗。
  扶苏擦掉脸上的泪痕,看了一眼郑和:“蜀中气候炎热,那一群史官照顾好了,务必以实记录,奸恶就是奸恶,大善就是大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